咱们老百姓现在看这个汽车圈,真是一天一个样,特别是那些新能源车,搞出来的名堂是越来越玄乎。
什么智能驾驶、自动泊车,听着是挺省心,可大家心里头都揣着个大问号:这机器要是哪根筋搭错了,给我往墙上撞,或者往别人的车上蹭,这责任算谁的?
车企宣传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个个都拍胸脯说自己的技术好,可真出了事,他们是会爽快地认账赔钱,还是找一堆理由把锅甩给咱们车主呢?
这可不是小事,毕竟修一下车,少说也得几千上万,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就在大家伙儿都还在观望和怀疑的时候,比亚迪站出来干了件挺轰动的事。
就在前不久,他们开了一场发布会,高调宣布自己搞出了一套“媲美L4级”的智能泊车系统。
这“L4级”是个啥概念呢?
说白了,就是在停车场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你人可以下车,它自己就能找车位、倒进去、停得板板正正,基本上不用你操心。
光是这个技术听着就已经够厉害了,但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比亚迪接下来说的话。
他们承诺,只要是因为用了他们这套智能泊车功能出的事故,只要不是车主故意搞破坏,所有责任比亚迪一家全包了,该修车修车,该赔钱赔钱,这就是他们说的“车企兜底”政策。
这话一放出来,网上立马就跟开了锅一样。
有的人觉得比亚迪这事干得敞亮,有大企业的样子。
但更多的人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这就是个营销手段。
大家都在嘀咕:“话说得好听,真出事了,肯定会说你使用环境不符合要求,或者说你没尽到监控义务。”“这不就是为了卖车放的空头支票吗?等真要赔钱的时候,你看他们认不认。”毕竟,全世界范围内,智能驾驶的责任怎么划分都还是个模糊地带,谁敢这么大包大揽?
然而,现实往往比剧本更有意思。
就在比亚迪的承诺还在被大家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两件真实发生的事情,像两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质疑者的脸上,也让普通消费者看到了,比亚迪这次好像是来真的。
第一件事发生在一个唐L dm的车主身上。
这位车主估计也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个“L4级”到底有多神,就在一个晚上,用手机启动了自动泊车功能,让车子自己从车位里开出来。
一开始都挺顺利的,车子慢慢悠悠地往外挪,科技感十足。
可就在车屁股快要完全出来的时候,突然“哐”的一声,车子结结实实地撞上了车位后上方一个悬空的横梁。
这种横梁位置特别刁钻,不高不低,正好处于很多雷达的探测盲区,对机器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车主下车一看,心都凉了,后备箱盖、保险杠、尾灯都撞坏了,损伤不轻。
换作平时,这要是自己开的,只能自认倒霉走保险了。
但这次不一样,是车子自己撞的。
车主心里也没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赶紧拍照录像留好证据,然后给比亚迪客服打了个电话。
接下来的处理速度,让这位车主都感到意外。
客服人员在电话里没有半点推卸责任的意思,问清楚情况后,马上就联系了离他最近的4S店。
第二天早上,车主把车开过去,本来都做好了要跟4S店来回扯皮好几天的心理准备,结果人家从检查车辆、调取后台数据,到最后给出处理方案,总共就用了几个小时。
方案非常直接:这次事故造成的所有维修费用,全部由比亚迪承担,免费更换所有损坏的零件,车主一分钱都不用花。
4S店的人员态度也很好,处理完还特意跟车主讲解,说这种特殊环境确实对目前的系统是个挑战,以后他们会通过数据优化,也提醒车主在光线不好或者有不规则障碍物的复杂车位多加留意。
这件事过后,这位车主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说比亚迪的兜底政策不是一句空话,是真金白银的承诺,这让他以后再用这些智能功能时,心里有底气多了。
如果说唐L的事故是系统对静态物体的识别失误,那么第二件事,则发生在一辆腾势Z9 GT上,暴露了系统在应对动态变化的外部设施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位车主当时在用一个更高级的功能,叫“代客泊车”,就是人可以站在停车场入口,车自己开进去找车位。
当时,车子找到了一个带有地锁的车位,按理说,车要停进去,地锁应该会自动降下去。
可巧就巧在,那个地锁有点毛病,没有完全降平,还微微翘起来一点。
结果,腾势Z9 GT在泊入时,底盘就和这个没降平的地锁发生了刮蹭。
虽然只是底盘的小伤,但毕竟是新车,车主心里肯定不舒服。
他把车开到腾势的售后服务中心,作为比亚迪的高端品牌,腾势的售后团队反应同样迅速。
他们马上派人现场取证,调数据分析,整个过程非常专业。
结论很快就出来了,事故原因是外部设备,也就是那个地锁出了故障,而车辆的感知系统没能识别出这点微小的高度差。
责任还是在系统。
处理方案同样干脆:全额免费赔偿,所有维修费用由厂家承担。
车主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还表示希望工程师能利用这次的数据,让系统以后变得更聪明。
这两件事一出,之前那些质疑的声音小了很多。
大家开始琢磨,比亚迪这么做,难道真的不怕赔钱吗?
其实,这背后是一笔更大的账。
咱们普通人看,比亚迪是赔了两次修车钱,但从企业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他们赚大了。
智能驾驶技术想要进步,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数据,尤其是那些在实验室里根本想不到的、五花八门的真实世界的意外状况数据。
唐L撞上的那个悬空梁,腾势Z9刮到的那个坏地锁,对算法工程师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每一次比亚迪为事故兜底,他们不仅赢得了用户的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名正言顺地拿到了这次事故最完整、最真实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了当时雷达和摄像头看到了什么,车辆的电脑是怎么判断的,以及最后为什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这些宝贵的数据被传回总部,工程师们就能针对性地去修改代码、优化算法。
可能下一次系统升级后,所有的比亚迪汽车就都认识了这种“悬空横梁”,也学会了检查“地锁到底降平了没有”。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比亚迪用“我赔钱”的承诺,鼓励成千上万的车主都放心地去使用这些智能功能。
用户用得越多,遇到的奇怪路况和突发状况就越多,比亚迪收集到的疑难杂症数据也就越多。
数据越多,算法就能被训练得越聪明,系统就越完善,未来出事故的概率就越低。
这么一算,比亚迪现在花的这点修车钱,其实是投资,是用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让全国数百万辆比亚迪汽车都变成了它的“路测员”,帮它完善技术。
这个成本,比起自己组建庞大的专业路测车队,没日没夜地去跑,要划算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所以说,比亚迪这两次干脆利落的事故处理,不仅仅是两次成功的公关,它更像是在向整个行业,向所有消费者展示一种新的思路。
在智能化的时代,敢于为技术的不完美买单,并把每一次的“学费”都转化成技术进步的台阶,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信和实力的体现。
这也给咱们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看到,中国的企业不光会造车,更在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技术和承诺负起责任,这种担当,比任何华丽的广告都更能赢得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