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很多人都有一个越来越明显的感觉,那就是路上的绿牌新能源车好像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充电站排队的景象也变得司空见惯。
各种关于“纯电时代”、“智能革命”的讨论不绝于耳,这让不少开着燃油车的朋友心里犯嘀咕:是不是用不了多久,加油站就真的要成为历史了?
燃油车,这个陪伴了我们一百多年的老伙计,难道真的要被时代彻底淘汰了吗?
当大家普遍将目光聚焦在新能源车的迅猛发展上时,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正在悄然发生:燃油车市场非但没有像预想中那样迅速萎缩,反而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打起了漂亮的反击战。
就像吉利汽车的高管桂生悦所说的,未来几年,那些完全放弃燃油车业务、只专注于纯电领域的车企,反而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这番话听起来似乎与主流的看法有些相悖,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前汽车市场的真实情况,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首先,我们得正确理解所谓的“禁售燃油车”政策。
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感到紧张,以为自己的车马上就要开不了了。
就拿备受关注的欧盟2035年禁售令来说,它规定的其实是到2035年时,不再允许销售新的燃油汽车,而并非禁止已经上路的燃油车继续行驶。
换句话说,您现在手里的这台车,只要能通过正常的年检,即便到了2035年之后,依然可以合法地在路上跑,再开上十年十五年也完全没有问题。
在国内,目前唯一明确提出禁售时间表的只有海南省,并且目标设定在2030年。
至于全国范围内的禁售政策,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普遍预测至少要到2040年以后才有可能提上议程。
更有意思的是,政策的天平似乎也在进行微调。
去年工信部发布的一项政策,将部分燃油车的购置补贴提高到了1.3万元,与当时新能源车的补贴差距已经非常小了。
这背后传递出的信号是,国家在鼓励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也在意图保持汽车产业的平稳过渡,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冲击,这体现了一种长远的战略考量。
其次,当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呈现一片“红海”时,中国的燃油车却在海外找到了广阔的“蓝海”。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燃油汽车的出口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涨幅高达27%,总数超过234万辆。
这些车辆源源不断地驶向东南亚、中东、非洲以及南美洲等地区。
原因其实非常现实,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很多地方的充电桩覆盖率甚至不足10%。
对于当地的消费者而言,一个能够随时在加油站花几分钟就补满能量、续航几百公里的交通工具,显然比一个需要仔细规划充电路线、忍受漫长充电等待的电动车要实用得多。
中国车企正是抓住了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用在国内市场经过充分竞争、技术成熟且性价比极高的燃油车产品,满足了这些地区用户的核心诉求,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
再来看看汽车企业自身的经营策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车企在宣传上高举“电动化”大旗,但在实际的销售和利润构成上,燃油车或与燃油相关的技术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比如理想汽车,虽然一直倡导家庭智能电动车的理念,但其销量的绝对主力却是增程式电动车,这种车型本质上依然需要依赖燃油发动机来发电,从而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比亚迪虽然已经宣布停止生产纯燃油汽车,但在其全球化布局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因为更能适应海外充电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反而成为了开拓市场的利器。
而吉利汽车则更加坦诚,其年报显示,燃油车业务贡献了企业超过六成的利润。
正是依靠这部分稳定而充沛的现金流,吉利才有足够的资本去投入到更前沿的混动和电动技术研发中。
这种“用燃油车赚钱,来养活新能源研发”的模式,是许多传统车企在转型期必须采取的现实路径。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燃油车技术。
在新能源的巨大压力下,传统内燃机的技术革新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
例如,长安汽车推出的新一代蓝鲸发动机,其热效率已经突破了46%的行业纪录。
这个数字普通人可能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每一滴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有接近一半都能被高效地转化为驱动车辆前进的动力,直接结果就是油耗显著降低,一公里的行驶成本可以控制在5毛钱以内。
而混合动力技术,更是为燃油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以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为代表的技术,可以使一辆家用轿车的百公里油耗低至3.8升,综合续航里程轻松超过1200公里,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纯电车在长途出行时的短板。
甚至还有车企在探索氢油混合燃烧等更为前瞻的技术,旨在大幅降低碳排放,为燃油车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环保路径。
最后,我们必须回到最根本的用户需求层面。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用车场景和需求千差万别,这决定了单一的技术路线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在冬季动辄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东北地区,纯电动车电池活性降低、续航里程大幅缩水是普遍存在的痛点,很多车主甚至调侃“连暖风都不敢开”。
在这种环境下,启动可靠、动力稳定的燃油车无疑是更让人安心的选择。
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充电设施的覆盖率远不及一线城市,对那里的居民来说,“加油5分钟,续航600里”的便利性,是现阶段电动车难以比拟的优势。
此外,对于年收入不算太高、讲究精打细算的家庭来说,一辆10万元级别的燃油车,不仅在购买时就比同级别的电动车便宜两三万元,在后期的维修保养上,其成熟的技术和遍布各地的维修网点也意味着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便利性。
因此,综合来看,“燃油车末日”更像是一个被过度渲染的口号。
未来的汽车市场,更可能呈现的不是谁彻底淘汰谁的颠覆性结局,而是一种长期共存、各司其职的多元化格局。
在一线城市,智能电动车凭借其环保、安静、智能化的优势,将成为城市通勤的主流选择;而在广袤的西部地区、寒冷的北方以及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乡镇,皮实耐用、补能方便的燃油车和混动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担着生产、生活和长途出行的重任。
这种基于实际场景和需求的分工,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务实的发展方向。
真正的产业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替代,而是在保留优势、弥补短板的过程中,实现整体的、多样化的繁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