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电动车这玩意儿,基本成了现代人的随身坐骑。上能骑上天桥,下能钻胡同,卖菜的叔叔、打工的阿姨、996的小白领,上至耄耋老妪下至蹒跚小童,但凡不是骑车去火星,脚下差不多都能蹬出段人生哲理。可惜,最近这段时间,骑车人的人生被限速政策蹬出了一点小疙瘩。有人说这事儿跟反复横跳的菜价、飘忽不定的工资一样,是我们这代人永恒的“灵魂拷问”:要命还是要快?先有鸡还是先划的道?活着重要,还是活得快活重要?
话说回来,电动车限速这事,放在中国这种能把一只青蛙研究成论文的国度里,其实压根不稀奇。我们最爱折腾新规,就像饭店后厨喜欢往餐盘里加镁铝硅钙各种有字母的调料,有没有味道先不管,反正要改点啥。2019年新国标横空出世,直接给电动自行车领域来了一场“大整容”。什么防火、防篡改、防爆炸,车速不能随便飙,重量不能太随心。说白了就是,给电动车穿了一身能把孙悟空勒得喘不过气的紧箍咒,还附赠了个“你敢快就掐你电门”的附魔。你想骑快点?不好意思,请和你的梦想说声“对不起”。
本以为国标一刀切,治住了街头飞奔的小电驴,可没想到,人类对速度的渴望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马达”。新国标出来后,咱小摊贩、小老板,还有那些打算把女朋友风风火火送到校门口的兄弟们,个个都不肯让步。你说限速?没关系,我这里有“黑科技”——改装,一个字,绝!央视记者亲自下场打了一轮“手游版GTA”,探访了一些电动车聚集地,结果发现那里根本就不是卖车的,是卖自由的。只要你肯掏钱,限速25公里、三防五防瞬间变成笑话。你看着那些店主一本正经地说“装个套件,还你一个速度与激情”,一旁的交警叔叔泪流满面:哪怕我加班到地老天荒,也还是修不完路上的洞,追不上骚动的青春。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把车厂卡死,他们拉长电池。你要求必须腿蹬,他们说,不装脚踏,多轻盈。你要防火防爆,他们把塑料也省成限额配比。再高明的政策,也难敌一个字:折腾。在政策的“无微不至”关怀下,电动车行业这头病猫,硬是给喂成了化身特种兵的老虎。新国标明面上强化了安全性能,暗地里给了市场更多可乘之机。比如,允许车重变大,意味着新一轮超重改装热浪来袭;塑料件少了,环保了,但成本腾出来可不只用来省钱,还能当奖金发给工程部的兄弟。
不过整天和制度打游击战的人,最后可以反手抱怨一句:“咱就是个小老百姓,怎么就活成了反派角色?”对于千千万普通骑行者来说,他们的烦恼其实特真诚:不是不想安全,只是被“慢生活”摁在地上反复摩擦。你以为大家天天想着飙车吗?还真未必。上班迟到、工资扣没了、孩子放学晚接上教师眼神都能劈死你,谁有心思在大马路上扮特技。25km/h,这速度听着温和,骑起来天凉心冷。买了车当飞鸟,结果成了笼中金丝雀,飞不快还不给吃饭。你再看看站在马路边上的交警叔叔,拦下个骑太快的外卖小哥,内心OS估计都是:你活该,这个月KPI终于能到了。
外卖小哥估计心里嘀咕:每次送外卖迟到被罚50块,你说我到底该不该尊重国标?这钱搁警察叔叔那儿,也是买不起半瓶防晒霜。政策原意多温暖啊——一切为了安全,为了你我他的人身自由,也为了城市文明的“最后尊严”。但是到了咱小老百姓家门口,变味了。从“不能死人”变成了“不能挨骂”。就算你天天骑慢一点,本来也不打算做马路杀手,可生活这事儿挺不讲道理,不是你想慢就能慢下来。有时候为了赶公交多留五分钟时间、为了孩子参加课外辅导不被老师抓,哪怕你的心比那些法令还要安全,身体还是被社会推着偷偷往前滑。
当然,说到这儿也不能一刀切把责任推给谁。你说安全和效率,哪个不是现代人生存必备技能?开慢一点,出事概率确实低。可通勤用时变两倍,每天多花半个小时人生在路上。你让我选,我内心真的很文明,现实却只有苦涩。站在路边一看,晚上八点珠江边那帮陪跳广场舞的大妈,她们骑的电动车,比高中生的成绩单都老实。可那些早上五点起床要送两份早餐再接孩子的农民工,哪怕打着哈欠也要变点速度。你要怪他们贪快?怪不得。你要全归咎于政策?也怪不得。大多数人不过是社会洪流里的小鱼,都想活着,也想快活着。
其实,要我说,这场争论纯属是一出没有赢家的双簧戏。安全和效率,从来就没法坐在一条凳子上吃麻辣烫。制定政策的人说“你慢点,我省事”,生活的人说“你快点,我踏实”。城市管理者挂着笑脸推新国标,屁股底下有矿车队在兢兢业业跑单加班,谁也不容易。有人说政策就是伤医治头疼,少数人犯规多数人遭殃,全球皆如此。可放到中国的大地上,调侃一句,不少政策就像麻辣烫摊前的麻酱:你拌上了,味道确实要重些,但到底入口咸还是甜,大多数人吃到嘴里都试图忍着泪说一声“真香”。
当然,现实和理想中间隔着的不止一座三环路。一边是天天喊“法治社会”,一边是全国街道随时上演“亡命天涯”。大家都知道不能踩红线,但都在想着如何跳绳。特别是电动车市场,无数厂商挤破脑袋琢磨让车快里又快外,车企的KPI要速度,国家的政策要温度,老百姓的生活要高度。作为打工人哪个没有过早上醒迟几分钟,被车速坑到快迟到的“怕”?哪个没在风雨交加的傍晚怀疑,干嘛当年不买个油车保个暖?你听到决策者信誓旦旦说“25km/h已是最合理妥协”,有人忍不住回一句,你多通勤一次试试?
但其实争议归争议,现实里安全和效率本不必你死我活。你慢点儿跑,万一浪里个浪出个事故,损失可没人替你承担。你想快人一步?改装也罢,飙车也罢,最后一地鸡毛,还是全社会买单。真正该做的,不是互相骂对方猪队友,而是多点互相体谅。比如城市该多建点电动车专道,让骑车的有点存在感,不用和宝马抢命。再比如企业造车材质上动动脑筋,既能安全又能快,这才叫真技术。骑车的人学会守规矩,政府也别只知道一刀切,真心替人考虑考虑,这点温度和效率说不定就平衡了。只可惜,人在江湖,跑路要护膝,政策还得防头铁。哪怕你自觉乖巧,也架不住隔壁老王家的改装师傅技术出奇。
所以有人说,电动车限速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白头发,硬拔吧显老,不拔吧扎心。你说安全,可效率拖了你后腿。你要效率,最后安全又要买单。人人为了活得稳 ,政策为了活得好。还是那句话,生活就像骑着限速电动车:稳是稳了,心里哪天不堵得慌?希望将来哪天,能有一种车,能在不弄死人的前提下,再跑快点,那就真是“国民幸福车”了。到时候别说25公里,甭管504、8848,全国人民都能一路小跑到诗和远方去。毕竟在这个盛世里,能在苟且和诗意之间找到那一丝温暖的平衡,其实,比能活多快,有时候更重要。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