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朋友,叫张强,是个网红,平时开摩托车上路几乎达到每天3000公里的水平。你说他疯不疯?但怎么说呢,有时候我也觉得骑摩托就得像他那样,速度快、体验强。但这次,事情闹得真够麻烦,要不是亲耳听他吐槽,我还真不相信轮胎就能搞出这么大事。
他花了30万买了辆宝马摩托,听起来挺享受不是?不过行驶到800公里,一轮胎就出了大问题,磨得跟旧袜子一样。真是怪不得人家说骑车途中,最怕轮胎裂掉爆胎。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生气?当然啦,咱都懂,花了大价钱,竟然轮胎就像蚂蚁搬泰山一样,磨得肃然无声。
我刚才翻了下他发的照片,轮胎一侧的花纹惨不忍睹,肉都快露出来了。更搞笑的是,他还背着这轮磨损严重的轮胎直接飞到意大利维权。你敢信?拿行李箱装轮胎就往欧洲跑,真够拼的。背景说明一下,宝马原厂配的轮胎,是米其林的,品质杠杠的;但国内交货时就换成了象牌,结果轮胎快吃不下饭了。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尤其,宝马在国内一边标榜售后多贴心,一边却让消费者吃这份苦头。更别说,你磨损得这么快,厂商会考虑整改?我觉得这个问题,归根其实挺复杂。毕竟,车商说轮胎是易损件,没包括在质保里。听得我心头一突——易损件那一词,等于是给自己打了个擦边球。你想,普通摩托车轮胎每公里成本也就几分钱,自己换个轮胎成本都比这个碎。
所以我在想,宝马是不是在国内市场玩双标。明明国外配的米其林轮胎好好的,到了国内,毛就换成便宜点的象牌,结果轮胎就像灭绝军团一样被蚕食。一条轮胎磨损到极限,挺容易的嘛。尤其考虑到,像他这样开快车、长途骑行的人,轮胎寿命真是不够用。有时候我在想,商家就是在利用易损件来推脱责任。其实现实很多,我们买车也不止是图面子,还是想安心用。
他还跟我聊,宝马这次还算良心了,报销了一部分拖车费和高铁费,总共9120块。换句话说,厂家在赔偿环节,也不会不识好歹。但你知道,话虽如此,说不完的推诿责任,宝马突然拿出轮胎纳入三包这个说法,仿佛一场突然袭击。说白了,就是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到供应商身上,让你觉得还是官方靠谱。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决定走上国际战场。你问我,他真就像个狠角色……我觉得,他考虑到的一个点是:国内的维修、鉴定两个冷漠,找第三方鉴定无门。谁出面,我还真没信心。结果,他签证一办,背着半条轮胎直接飞到意大利米兰。你说,这事儿是不是太离谱?
你说宝马这次真是耍花招,轮胎是不是成了‘扛炸弹’?我打趣他。从那次米兰展回来,他的心情比轮胎还面面相觑。也就是说,宝马的负责人,摆出一副轮胎不是我们的责任的架势,还让他自己去找供应商象牌。这不是把事情往死里推嘛。象牌又说轮胎已经卖给宝马,这逻辑也太绕。两边互相踢皮球,搞得他都快不敢相信,坑都能坑成朋友圈热点。
我觉得,根子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责任归属的制度设计。你说,像他这样的消费者,是不是太较真?但我也在想,骗人还不如我自行车的胎,起码耐磨点,算了。
不过我也懒得拼谁说得对谁说得错,毕竟维权成本太高了。对厂商来说——你想啊,以中国市场的你来我往——厂商能不豪横点?他们一旦掌握主动权,就感觉消费者都在我手里。这是个怪圈,要不然怎么会看到有些人还抱怨:这垃圾,还不如我那自行车的胎呢。
你觉得,为什么宝马会在国内用减配,国外配高端轮胎?是不是在用‘差异化’策略?还是单纯的成本控制?我问身边朋友。其实我觉得,厂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国内市场像战场。你不较真,他们就笑到最后——人家在订货和产品标配上,早就打了折扣。你要还在意轮胎的耐用性,只能自己多花钱。就像我好友说过,有钱还差这点?那就赌一把,看看这责任链能挺多久。
总结点题嘛,还是那句话——在这个行业里,真的是你跑得越快,轮胎越磨。你说,前方还有没有更狠的对手?我不知道,但如果轮胎质量再不提升,我怕骑大马路,随时可能变成无头骑士。
我一直很想问一句:你遇到过最离奇的维权故事,是不是也差点变成真人秀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