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行业最近的状况,说起来真挺让人感慨的。
日产利润巨亏、丰田本田集体跳水,这三家本来在全球车市上风生水起,如今却都碰上了大麻烦。
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等于质量与创新,如今却瞄准了生存线。
这到底是日本车企的宿命,还是全球制造业的新常态?
先说说日产的“致命一击”。
亏损两千多亿日元,这数字够吓人吧?
其实,亏本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但这次规模之大,连以前雷诺救场的破产危机都快比不上了。
股价大跌,市场信心全无,投资者捏着一把汗。
你要问日产为啥这么惨?
当然有外部压力,但说到底,企业内耗和管理混乱也不是一天两天,领导层频繁更替,战略没定下来,遇事就慌。
日产一直靠美国市场吃饭,结果美国关税一加,现金流直接见底,债务违约风险浮现。
是不是感觉,全球化红利一旦消失,一切都原形毕露了?
再看丰田。
销量还挺漂亮,全球第一,产量增加,数字一个比一个好看,但利润却掉头向下。
你会问,车卖得越多不应该赚得越多吗?
可惜现实是,增收不增利,净利润砍掉一半还不止。
这说明什么?
其实就是全球卖车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关税、汇率、供应链这些老三样,谁顶得住?
丰田的海外生产布局,本来是为了分散风险,结果现在也变成了利润的隐患。
从加拿大到墨西哥,都不知道哪天被关税政策牵连。
丰田嘴上说继续投资,其实心里也明白,转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说到本田,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全球销量下滑,尤其是中国和越南市场,简直让人头疼。
北美虽然有工厂,关税却让生产成本飞涨。
关键的一些零部件还得从日本进口,不仅受关税影响,还被汇率牵着鼻子走。
本田的利润预警,直接说未来几年可能断崖式下跌,靠摩托车业务也救不了全局。
这种压力,你只能说是时代变了,出海不是谁都能风光无限。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车企会突然集体遇冷?
我觉得,核心还是三重压力:关税、汇率、供应链。
先说关税。
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最大的市场,占了三成左右。
特朗普上台就开始玩关税大棒,先是整车加25%,后面零部件也不放过。
虽然日本政府去谈判,最后降到15%,可还是比以前贵得多。
日产受影响最大,丰田本田也不好受。
你想,利润原本就不高,一旦多了关税,分分钟变负数。
更坑爹的是,关税来得突然,这边刚刚布局好生产线,那边政策一变,企业只能硬生生吞下成本。
以前主打出口,现在不得不考虑“反向进口”,美国出产的车再卖回日本,这不是被迫低头吗?
再看汇率。
以往日元总是走低,对出口企业挺友好。
但今年日元突然升值,出口利润瞬间缩水。
日元每涨一块钱,整个行业就少赚一千亿日元。
丰田、日产、本田这些全球化企业,账面上的利润被汇率直接打折。
你说企业能怎么办?
只能被动承受。
以前靠汇率赚钱的好日子不再了,日元强势让大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供应链问题就更麻烦了。
芯片短缺搞得全世界都头大,日产说库存只够用到11月,本田停工,丰田也不敢大意。
还没完,电动化转型需要的稀土磁体又被中国限制出口,日本的零部件厂商只能硬撑。
全球化时代,大家都想着依赖别人省成本,现在发现一环断了,全盘皆输。
是不是有种“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醒悟?
面对这些压力,日本车企怎么办?
是躺平认命吗?
当然不是。
深耕美国市场,提升本地化产能,成了头号战术。
日产疯狂提升美国工厂产能,甚至考虑让本田来帮忙用闲置线生产皮卡,互相补短板。
丰田和日产也在想办法“反向进口”美国生产的车型,哪怕压缩利润也要维持市场份额。
还有本田,把加拿大工厂变成出口基地,把美国工厂只服务美国本地。
看出来没?
这就是全球化遇冷后的自救姿态,“能本地化绝不全球化”,就是为了躲避关税和汇率的风险。
同时,收缩战线,优化成本也成了必杀技。
日产大裁员,关停工厂,把制造业务从17个地方砍到10个。
墨西哥工厂转移、国内工厂停产,都是为了减轻现金流压力,避免债务违约。
丰田和本田虽然动作不如日产激进,但也在持续调整,减少投资,谨慎扩张,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
日本车企还在技术路线上做了调整。
原本电动化是大趋势,但现在发现市场需求没那么快,纯电动车卖不动,大家都转向混动技术。
本田说要减少电动车投资,主攻混合动力;丰田混动车型在美国卖得不错,已经稳住了阵脚。
日产也打算下一代主力产品都搭载混合驱动,主打多用途和耐用性。
这是不是一种务实?
当然是。
市场不确定,技术迭代也没那么快,混动车型起码能保证利润和市场份额,不至于一头扎进纯电赛道被套牢。
看到这里,不禁要问:日本车企还有机会吗?
是不是已经走到悬崖边?
我觉得,危机肯定是危机,但路也不是绝路。
日本汽车行业吃过全球化红利,现在被全球化的副作用反噬,正好逼着他们反思和升级。
过度依赖出口、依赖某一个市场,确实不是长久之计。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汇率波动、供应链断裂,都是外部风险,但企业自身也需要修炼内功。
比如管理效率、产品结构、技术创新,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企业能不能活下去的底层逻辑。
你看,日产本田都在尝试合作,丰田在技术上押注混动,大家都想办法把生产和销售一体化,减少不确定性。
未来,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销售,可能就是行业常态。
谁能在变化中找准节奏,谁就有可能活下来。
反观那些还在幻想全球化时代红利的公司,只能说,醒醒吧,世界早就变了。
当然,这种转型不是一蹴而就。
生产线调整、技术研发、市场策略,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比如日产要提升美国工厂产能,三班制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能上,设备、人力、管理都需要磨合。
而本田要做到零部件在美国本地采购,也需要供应商体系的重构。
丰田虽然混动车卖得好,但纯电市场还是要布局,否则被特斯拉这些新势力抢了风头。
每家公司的难题都不同,解法也各有千秋。
最后想问一句,日本车企的困境是不是就是所有传统制造业的困境?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全球化时代结束了,大家都得面对贸易壁垒、汇率风险、供应链脆弱这些新现实。
谁能扛住压力,谁就有机会脱胎换骨。
日本车企,熬过这波,可能还能再一次重新定义“日本制造”;熬不过,就是被时代淘汰。
市场不会等人,消费者也不会等人。
危机,其实就是逼着企业进化的机会,关键看你敢不敢变,能不能变。
所以,这一轮风暴,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产业要升级,管理要升级,技术路线也要升级。
日本车企的这场“没有退路的战役”,最终不是和别人斗,是和自己斗。
只有把自己逼到墙角,才有可能找到下一个出口。
未来的车市,会是怎样的格局,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留给那些只会吃老本的企业的时间不多了。
日本汽车,能否从泥潭里爬出来,还得看他们下一步怎么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