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理想汽车法务部一纸声明打破行业平静——近期网络平台针对理想车主的负面内容突然激增,部分内容套路明显,疑似有组织的恶意抹黑。这场风波不仅让车企陷入舆论漩涡,更让无辜车主成了被牵连的受害者。
声明中提到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8月3日凌晨至清晨7点,某平台集中出现45条内容高度雷同的视频,标题清一色为"理想车主没有意外一律乱停车"。这些视频在24小时内反复上线,叙事逻辑、画面角度几乎复刻,明眼人能看出背后有统一操作痕迹。理想汽车直言,此类内容并非自发吐槽,而是有组织的恶意攻击,已启动证据固定,将通过法律手段追查源头。
更具冲击力的是理想产品负责人汤靖晒出的一份"兼职任务清单"。清单里,针对理想汽车的"任务"被明码标价:拍摄理想车主违规停车照片每条5元,视频8元,在评论区发布负面评价1.5元起。更值得警惕的是,任务细则特意标注"别引战",试图用"隐性吐槽"规避法律风险。甚至有车主发现,二手平台竟出现"代拍理想车乱停车"服务,5元一次的"定制拍摄"里,还有人花钱要求"点名拍自己的车"——这场恶意营销,已扭曲成荒诞的利益链条。
巧的是,这波抹黑潮恰好撞上理想首款纯电SUV i8发布期。新车上市本是车企关键节点,却遭遇集中负面轰炸,难免让人联想是否与行业竞争有关。有业内人士猜测,不排除竞争对手通过雇水军制造舆论的可能:用"车主素质"这类易引发争议的话题带节奏,既能规避直接攻击产品的风险,又能潜移默化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
最无辜的是被卷入其中的理想车主。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家车停在合规车位却被人恶意拍视频发网,甚至有人往车身上扔垃圾;还有车主说现在出门停车格外紧张,总担心被"恶意抓拍",正常生活被严重干扰。法律界人士指出,故意捏造事实抹黑车主、骚扰车主正常生活,已涉嫌侵犯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若查证有商业竞争背景,还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类恶意差评举报量同比暴涨67%,其中三分之一被证实带有明确商业目的。从"集中吐槽某品牌车机卡顿"到"编造车主素质问题",恶意营销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不再是直白的产品攻击,而是通过"用户体验""车主行为"等间接话题制造负面联想,既难溯源,又易引发大众共鸣。
这种行业乱象的危害早已超出单一品牌。当"吐槽"变成可买卖的商品,当车主正常生活被恶意干扰,受损的不仅是车企信誉,更是消费者对信息的信任度——下次看到"某品牌车主素质差"的内容,谁还能分辨是真实吐槽还是刻意抹黑?而这种"用舆论当武器"的竞争模式,最终会让行业陷入"比抹黑而非比产品"的恶性循环,伤害的是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健康生态。
理想汽车的反击,或许能撕开行业暗战的一角。但要根治这类问题,不仅需要车企拿起法律武器,更需要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对高度雷同的负面内容建立预警机制,对"明码标价"的恶意任务严查源头。毕竟,市场竞争该拼技术、拼服务,而非拼"水军战斗力"。
你怎么看这场理想汽车遭遇的"水军围攻"?你是否遇到过类似"有组织的恶意吐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