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里头有个名字提得特别多,那就是比亚迪的宋Pro DM-i。
这车卖得是真火,一个月轻松卖掉一万多台,让不少手里攥着十来万块钱想买车的朋友心里直痒痒。
可同时,疑问也跟着来了,特别是当大家伙儿听说,新款车最便宜的那个版本,竟然把快充功能给取消了,这一下就炸了锅。
这不就跟咱们买手机,厂家说为了环保不给充电头了一样吗?
让人一时间摸不着头脑。
那么,这台每个月都有一万多人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插电混动SUV,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真正的物超所值,还是厂家布下的一个精明圈套?
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台车背后那些普通消费者不容易看明白的门道。
首先得承认,比亚迪这套DM-i混动技术,在省油这方面确实是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咱们中国品牌在技术上的一大骄傲。
你想想看,这么一台快1.8吨重的车,不管是在堵得走不动道的市区,还是在跑得起来的快速路上,综合下来百公里油耗能做到4.5升左右,这个数字有多厉害呢?
就是直接把很多同价位的合资品牌燃油SUV按在地上摩擦的水平。
每次去加油站,看着油表上花的钱比旁边车少一大截,那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是骗不了人的。
这对于每天都要开车上下班,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家庭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咱们也得明白一个道理,厂家都是要赚钱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为了做到极致的省油,比亚迪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悄悄做了一些调整。
如果你仔细去看2025款新车的参数表,就会发现,那台专门为混动系统开发的1.5L发动机,它的最大功率从原来的81千瓦,下调到了74千瓦,最大扭矩也从135牛·米降到了126牛·米。
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的力气变小了一点点。
这种“牺牲一点动力,换来更低油耗”的策略,在日常城市驾驶中,你几乎是感觉不出来的。
因为在市区里,走走停停,主要靠的是电动机,起步又快又安静,动力响应很跟脚,开起来非常顺滑。
可一旦上了高速公路,这个差别就体现出来了。
比如你想从时速100公里再往上加速,去超过一辆大货车,你就会感觉油门踩下去了,发动机声音也上来了,但车速提升得比老款要“温柔”一些,少了一点过去那种随叫随到的爆发力。
有位在高原地区开这车的车主就反映过,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爬一个长坡,为了不掉速,油门得一直踩得比较深,发动机转速维持在4000转左右,感觉车子有点“尽力”了。
所以,这车的动力到底够不够?
结论很清晰: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在城市里生活,主要用途是通勤、接送孩子、周末去趟超市的用户来说,它的动力是完全足够,甚至可以说是很轻快的。
但如果你生活在山区,或者是个对驾驶乐趣有要求,喜欢体验推背感的人,那这点动力的削弱,你心里得有个数。
说完了动力,再来看看现在国产车最引以为傲的智能科技。
比亚迪这次也挺大方,把原来用在汉、唐这些更贵车型上的DiPilot 10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直接给到了宋Pro DM-i上。
从硬件上看,那可是相当有诚意,全车装了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还有12个摄像头,加起来足足29个传感器。
这个配置在十万出头的车里,可以说是堆料堆到顶了。
实际用起来,也确实有几个地方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在高架路上遇到那种比较急的弯道,系统会自动、平顺地把车速降到一个安全的范围,整个过程非常自然,比一些新手司机自己控制得还要好。
还有,它对于旁边车道突然想加塞的车,识别得特别准,反应也很快,会提前一点点减速,给你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了急刹车的惊慌。
最让人觉得实用的是它的自动泊车功能,我试着找了一个宽度只有2.1米的窄车位,两边都停着车,自己停进去都得小心翼翼,结果它自己左挪右挪,很轻松就停进去了,停得还特别正,确实解决了很多人停车难的痛点。
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说,这套系统还远没到能让你在车上睡觉的地步。
它的弱点也很突出。
一个就是它特别依赖摄像头工作,一到下大雨或者下雪天,摄像头被雨水或者污渍挡住了,它就容易看不清地上的车道线,系统就会罢工。
另一个是在路况复杂的乡村小路上,它的表现就不那么“聪明”了。
对于路上突然跑出来的家禽,或者慢悠悠的农用三轮车,它的识别和反应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时候你必须自己全神贯注地驾驶。
总的来说,考虑到这台车的价格,能有这样一套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已经是非常超值的体验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长途开车的疲劳,但把它当成完全的“自动驾驶”来用,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接下来说说争议最大的问题:入门版取消快充。
这可以说是比亚迪一个非常精明的市场策略。
取消快充,意味着你的充电方式就只剩下两种:一种是在家装充电桩,用7、8个小时慢慢充;另一种就是去公共充电站,也只能用慢充接口,充满电要3个多钟头。
而如果是有快充功能的版本,在公共快充桩上,从电量20%充到80%,通常只需要半个小时。
这半小时和三个多小时的差距,在日常生活中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我举个真实的例子,一位在深圳跑网约车的张师傅,当初为了省下那几千块钱,就买了不带快充的低配版。
结果他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同行的师傅们,中午吃饭休息的那一个小时,用快充就能把电补得差不多,下午又能继续接单。
而他,每天都得额外挤出两三个小时专门去找地方充电,眼睁睁看着高峰期的好单子被别人抢走。
他自己算了笔账,就因为充电这事,他一个月少赚的钱,几个月下来就把当初省下的那点车价给亏回去了。
所以,比亚迪这一招,实际上是逼着那些对用车效率有要求的消费者,主动去选择价格高一点的中高配车型。
因此,对于买车的人来说,选择就变得很简单了:如果你的车就是每天上下班开,来回不超过五六十公里,家里又有固定的车位可以安充电桩,那你买个低配版,每天回家插上电,第二天又是满电出门,几乎可以做到不用油,非常划算。
但只要你每年开车里程比较多,超过了两万公里,或者你有任何跑长途的需求,哪怕一年就一两次回老家,都请你毫不犹豫地多花那几千块钱,选择带快充的版本。
这笔钱,买的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你的时间和出行的自由度,绝对是值得的。
最后再聊聊大家常说的底盘和噪音问题。
很多人在网上说宋Pro DM-i的底盘不行,悬挂太硬。
这个说法需要分情况看。
在市区里那种平整的柏油路上开,它的底盘给人的感觉是挺扎实的,路面上一些细小的颠簸都能被很好地过滤掉,甚至比一些同价位的合资车感觉还要厚重一些。
但它的缺点在于,当通过减速带或者路上比较大的坑洼时,后悬挂的处理就显得有些生硬了,车尾会有比较明显的弹跳感,坐在后排的家人会感觉不太舒服。
这主要是因为成本限制,它用的是扭力梁式非独立后悬挂,结构上就决定了它处理大颠簸的能力有限。
至于噪音大的问题,经过很多车主的验证,主要“元凶”其实是原厂配的那套佳通轮胎。
这套轮胎比较耐磨,但静音效果确实一般。
当车速超过100公里每小时,从底盘传上来的路噪声就会比较明显。
好在这个问题有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自己花两千块钱左右,换一套主打静音舒适的轮胎,比如米其林或者马牌的同类型产品。
有车主实测过,换胎之后,在同样120公里的时速下,车里的噪音能从原来的68分贝左右,降低到63分贝。
别小看这5分贝的差距,在人的耳朵听来,就是从嘈杂变得安静的质变,高速上聊天、听音乐的体验会好上一个档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