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这回可算是栽了个跟头。
不是说这车跑起来不飒,而是那些嗷嗷待哺等着提车的准车主们,心思活络了,想打退堂鼓的不少。
缘由嘛,直指“言过其实”,用更接地气的话说,就是“吹牛吹大了”。
事情是这般光景,SU7 Ultra有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选装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听着就倍儿有面儿,价码自然也水涨船高。
可金主爸爸们拿到手后,细细琢磨,发现这玩意儿好像没那么玄乎,怀疑小米在宣传上耍了花腔,玩了“障眼法”。
这年头,谁兜里的银子也不是天上掉的,觉着被“忽悠瘸了”,肯定要炸毛。
现在已经有车主张罗起了“退车联盟”,更有甚者,直接聘请了讼棍,准备跟小米硬碰硬。
一段汇集了几十位SU7 Ultra车主的控诉视频在网上疯传,大家亮出订单截图,态度那叫一个斩钉截铁:退!
车!
甭管是虚假宣传还是口误,反正小米得兜着。
这架势,颇有几分“不给个说法,誓不罢休”的意味。
你以为这就完了?
图样图森破。
四月末,小米推送了个1.7.0版本更新,给SU7 Ultra添了个新花样——“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说白了,更新后车机系统给你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锁死一半马力,想解锁全部性能?
好嘞,去赛道上刷圈速吧,用成绩说话。
1500匹马力,一直是SU7 Ultra引以为傲的撒手锏。
现在倒好,想体验这澎湃动力,还得先考个“赛车执照”。
这波操作,车主们不买账了,认为侵犯了他们的自主权,直接把车子的身价给拉低了。
这感觉就像花大价钱置办了个顶配电脑,结果发现CPU被锁频,想发挥全部性能还得自己动手超频一样,谁能忍气吞声?
事情闹大了,小米也赶紧出来“息事宁人”,说已经叫停了这次更新,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拨乱反正”。
新版本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测试中,预计需要4-8周。
但是,问题来了,为啥会冒出这些幺蛾子?
表面上看,是小米的文案和升级策略走了岔路,但往深了瞅,或许折射出新品牌在市场搏杀中的焦灼。
造车新势力,哪个不是使出浑身解数,想瓜分市场?
小米作为后起之秀,肩上的担子可想而知。
一方面,得把产品卖点吹得天花乱坠,博人眼球;另一方面,又想通过软件迭代,不断给用户制造惊喜,维系热度。
但用力过猛,就容易“马失前蹄”。
就像这次的“排位模式”,可能小米最初的算盘是搞个噱头,增加用户黏性,结果却适得其反,触怒了车主。
再说说这个碳纤维前舱盖,是不是名不副实,还得等后续的调查结果。
但这件事也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宣传要务实求真,不能为了追求销量,就信口开河,蒙骗消费者。
说实话,消费者也不是不能容忍产品有些许瑕疵,但最忌讳的就是企业不够坦诚。
与其讳莫如深,不如开诚布公,及时解决问题。
毕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只不过,在流量至上的当下,又有多少企业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当我们一味地把原因归咎于“营销滑铁卢”时,是否忽略了新品牌急于建功立业的躁动?
以及,消费者在面对信息鸿沟时,维权之路的漫漫修远?
小米的回应速度尚可,但4-8周的等待,对那些翘首以盼的车主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
这段时间,舆论会如何发酵,事态又会如何演变,谁也无法预料。
依稀记得小米刚发布SU7时,雷军那句“为小米汽车而战”的豪言壮语,仿佛还在耳边萦绕。
眼下,SU7却身陷“退车风云”,着实有些令人唏嘘。
但愿这次风波,能让小米,以及所有跃跃欲试的新势力车企,都好好地捋一捋思路。
造车可不是光靠PPT和营销就能高奏凯歌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贴心的服务说话。
要知道,消费者才是真正的“阅卷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