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退出中国这事儿,刚听到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甚至有点想笑。
一个曾经喂饱了中国近三分之一自主品牌的发动机教父,居然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走了,你说戏剧不戏剧?2025年7月,三菱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发动机工厂正式更名,这就算跟我们彻底告别了。那感觉,就像是看着你小学的数学老师,后来去开了个小卖部,复杂。
当然,倒下的不止三菱一个。讴歌、菲亚特克莱斯勒、雷诺……一长串名单,个个都曾经在中国市场上有过几分颜色,最后都落得个灰溜溜离场的结局。
很多人下意识把这锅甩给新能源,觉得是咱们弯道超车,把这些老家伙挤兑走了。可你要是仔细扒拉一下时间线,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讴歌2020年在国内销量就只剩一万多台,菲亚特克莱斯勒更是惨,一年卖不到四万台,销量直接对半砍。那时候,新能源的车还没现在这么铺天盖地。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说白了,还是那一身改不掉的傲气。
总觉得中国消费者还停留在十几年前,觉得只要挂个洋品牌的标,随便什么车都能卖出去。Jeep在国内推的指南者、自由光,几乎就是把全球车型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根本没想过中国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讴歌国产TLX-L,轴距是给你加长了,但那套老掉牙的动力总成和停留在十年前的内饰,是在打发谁呢?
更别提有些二十多万的合资车,连个手机互联功能都要你另外加钱选装,这种操作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个笑话。现在的消费者买车前,哪个不是把各种参数、测评、口碑查个底朝天?心里跟明镜似的,谁是真心实意,谁是敷衍了事,一眼就能看出来。
更有趣的是,这些在中国混不下去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其实活得还不错。Jeep在美国依然是无数人的越野情怀之选,讴歌靠着本田的老用户基本盘,在北美市场也过得挺滋润。这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
在那些竞争没那么白热化的市场,它们可以靠着品牌光环和情怀过活。但在中国这个修罗场里,你没点真本事,光想靠讲故事混饭吃,门儿都没有。这里没有BBA那种根深蒂固的社交属性加持,服务体系又跟不上,加上国产车在智能化和电动化上的一日千里,一来一回,差距就出来了。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这是一场必然的淘汰。中国市场就像一块最残酷的试金石,它用最挑剔的眼光,逼着每一个玩家都必须拿出全部的诚意来拼产品、拼技术、拼体验。那些还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跟不上节奏的,被甩下车是迟早的事。
不信你看,现在就连现代旗下的捷尼赛思、日产旗下的英菲尼迪,也越来越站不住脚了。不是中国市场不给机会,是它不再给那些混子留位置了。
说到底,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真正把用户当回事儿的。
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