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不少人将目光转向了另一片充满潜力的土地 —— 亚非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的街头,越来越多挂着 “中国制造” 标识的新能源汽车驶过,从东南亚的曼谷到南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再到非洲的尼日利亚拉各斯,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故事正在这里重新书写,而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是数不尽的新机遇。
亚非拉市场:新能源汽车出海的 “潜力蓝海”
亚非拉市场的 “潜力” 从来不是空泛的概念。就拿东南亚来说,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近年来经济增速亮眼,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民众对汽车的需求直线上升。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对 “绿色转型” 有着强烈的诉求 —— 不少国家提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印度尼西亚靠着丰富的镍矿资源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当地政府还给出了购车补贴、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再看南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石油资源虽丰富,但也难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巴西政府不仅对新能源汽车免征工业产品税,还计划推进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能源汽车 “铺路”。
而非洲市场更不用多说,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的燃油车大多是老旧车型,排放超标问题突出,对低成本、易维护的新能源汽车需求迫切,不少家庭甚至将新能源汽车当成 “家庭第一辆车” 的首选。
产品 “适配性”:打开新兴市场的钥匙
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这些市场的机遇藏在 “适配性” 里。亚非拉不少地区道路条件复杂,消费者更看重车辆的耐用性和性价比,比起高端车型,经济型 SUV、皮卡更受青睐。比亚迪在泰国推出的 ATTO 3,就针对当地气候优化了空调系统;上汽 MG 在印度市场推出的 MG ZS EV,调整了电池续航的适配性,上市后很快跻身销量前列
—— 这些案例都说明,“接地气” 的产品才能在新兴市场站稳脚。
破局 “信息差”:邓白氏编码的实用价值
不过,开拓新兴市场也绕不开 “信息差” 的难题。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供应链情况、合作方资质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国家要求本地化零部件占比达一定比例,有的地区经销商资质参差不齐,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这时候,像邓白氏编码这样的工具就派上了用场。
作为全球通用的企业身份标识,邓白氏编码能帮助车企快速核验海外合作伙伴的资质,比如当地经销商的经营状况、供应链企业的信誉背景,甚至能通过关联信息了解合作方的上下游网络,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合作风险。此前某车企在东南亚拓展时,就通过邓白氏编码快速排查出一家有不良合作记录的本地供应商,及时规避了损失。
除了规避风险,邓白氏编码带来的 “信任背书” 也很关键。在新兴市场,当地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外国品牌的认知有限,而邓白氏编码背后关联的企业信用档案,能让合作方更直观地了解车企的实力 —— 比如生产资质、履约能力等。当中国车企带着清晰的企业信用标识走进当地市场时,无疑能更快打破信任壁垒,不管是和当地政府谈政策合作,还是和经销商签代理协议,都能少走不少弯路。
产业链协同:让出海走得更稳
当然,新兴市场的机遇也离不开 “产业链协同”。亚非拉不少国家缺的不只是整车,还有电池、充电桩等配套产业。中国车企完全可以带着国内的供应链伙伴一起 “出海”—— 比如宁德时代在印度尼西亚建电池工厂,既利用了当地的镍矿资源,也能为周边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支持。
这种 “整车 + 供应链” 的打包出海模式,既能降低成本,也能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当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邓白氏编码对供应链企业进行统一的身份管理,也能让跨国协同更高效。
从东南亚的 “政策红利” 到非洲的 “需求爆发”,亚非拉新兴市场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出海的 “第二增长曲线”。对中国车企来说,抓住这些机遇的关键,既要懂市场、做适配,也要善用工具、控风险。当邓白氏编码这样的全球化企业身份标识,遇上对新能源汽车充满渴望的新兴市场,或许就能碰撞出更多 “走出去、扎下根” 的可能 —— 毕竟,在绿色转型的全球浪潮里,每个新兴市场的街头,都该有属于新能源汽车的身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