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上热搜了,几百名用户要退订SU7、UItra两款车型。有人借助媒体的力量达成退订目的,更有人建立了车主维权群。
订购者说为什么不让消费者退订,而且说小米搞虚假宣传。结果是,小米客户称订单已锁定,无法办理退车。
那要求退车的这些人理由是什么呢?合理吗?究竟是车主的错还是小米的错呢?
前段时间,碳纤维前盖的这种版本的车开始交付。于是,有人发现了问题,有车主搞这个挖孔机盖的测试。这名车主发现,挖孔机盖它根本不通风。
事情一出有人说这测试不权威、更不专业。但不管怎样,雷总当时可是说过的,他说碳纤维机盖,是支持轮毂散热的。
试想一下,机盖在车辆上方和轮毂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别说机盖能帮助轮毂散热了。您要说能给机舱散热,这还是有理有据的,毕竟碳纤维的散热性更好。关键是前机盖的两个孔之下,没有风道啊!
再来看官方的解释,小米官方说,“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我们愿意采取以下措施。对未交付的订单,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未交付的和已经提车的用户赠送2万积分,表示歉意!”
在小米商城,2万积分大概等于2000块钱。但订车的车主表示,60万的车都买得起,谁会在乎这2000块钱?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就有了这两天数百名车主要求无损退车。那小米究竟该不该退车呢?毕竟小米已经承认了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的事实。
从法律层面来看,有可能已经涉嫌消费欺诈了。这事相当严重,退一赔三啊各位。这是小米绝不能退车的第一个原因,毕竟目前来还不能给小米下定论,这到底是不是消费欺诈。
消费欺诈的判定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主观故意,也就是说经营者明知其行为具有误导性,仍故意虚构隐瞒真相的。
第二点,欺诈行为。包括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伪造商品信息等行为。
第三点,因果关系。是说消费者是不是因为你宣传的这个东西,导致消费者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然后再被误导下购买了某件商品。
但这件事至今并没有任何定论。有网友说,雷总应该是被手下的人给忽悠了,不然他也不会那样去说,至少不能说因为是碳纤维机盖就能给轮毂或者轮胎散热吧。
第二,从情理方面来看。既然雷总说了支持轮毂散热,但拆开以后机盖部位确实没有相关的风道,和普通汽车的构造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根本不能对轮毂散热。
这样说,几百名车主也并非在无理取闹。或许他们并没有太在乎花多少钱,而在乎的是小米总不该欺骗消费者吧!他们在乎的是对小米的信任。
就目前来看,小米确实不该说机盖能辅助轮毂散热,这妥妥的小米的问题。
既然小米承认了自己的描述不够清晰,误导了消费者,那送的2万积分是不是也太寒酸了。能花60万买车的人,他缺这2万积分吗?或者说他看得上这2000块钱吗?
不送积分可能还好,这积分一送就变成了另外一种状况了。这前机盖的选装件就一个机盖,但它可不便宜啊,4.2万块买一个机盖。这点钱的对比也太鲜明了,哪个车主能接受?
所以这些车主要求退车是值得理解的。
但也不能对小米一棒子打死,而且小米最近是屡战屡败、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往前看,把人撞进ICU的,安徽铜陵的那起重大事故。
小米汽车卖的确实好,但当负面来临的时候,这也是小米不得不承受的东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