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的席卷,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半导体材料成为了新的“香饽饽”,而传统的稀土材料则面临着被“抛弃”的风险。
稀土:曾经的“宠儿”
稀土元素因其优异的磁性和电学性能,长期以来一直是制造高性能永磁电机不可或缺的材料。永磁电机以其高效、紧凑的特点,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首选。然而,稀土资源的稀缺性和地缘政治风险,让车企们对稀土的依赖变得如履薄冰。
“去稀土化”浪潮兴起
为了摆脱对稀土的依赖,车企们纷纷开启“去稀土化”之路。目前主要有两种思路:
无磁阻电机: 丰田bZ4X等车型开始采用无磁阻电机结构,虽然能效表现略逊于永磁电机,但成本更低,更适合经济型车型。
永磁电机“减稀土”: 通过改进磁路设计、研发新型磁体材料等方式,降低永磁电机对稀土的需求。比亚迪、日立金属等企业都在积极研发低稀土永磁材料。
半导体材料:新的“宠儿”
SiC MOSFET: 碳化硅MOSFET器件具有更高的耐压、更低的导通电阻等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效率和续航里程。
车规级芯片: 国产车规级芯片在MCU、功率芯片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并逐步实现量产上车,为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提供了保障。
车企“造芯”浪潮
为了更好地掌控核心技术,降低对国外芯片供应商的依赖,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芯片自研。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纷纷推出自研芯片,并逐步实现量产上车。
未来展望
“去稀土化”和“造芯”浪潮,反映了汽车产业对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自主的重视。未来,半导体材料将逐渐取代稀土材料,成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材料。而车企们也将通过自研芯片,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