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柴油插混车?看完这2点,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没有柴油插混车?看完这2点,你就明白了-有驾

有人觉得是噪音问题,有人说是排放不达标,其实往深了挖,核心就俩关键原因,看完你就懂为啥柴油插混车始终没普及。

先说说第一个点,消费端的体验闭环根本搭不起来。

很多人只看到柴油省油的优点,却没琢磨过日常用车的全流程体验。

就拿冬天来说,北方的朋友可能有印象,柴油车得换负号柴油,0 号柴油在 0℃左右就会 “挂蜡”,变成凝胶状抽不上来,发动机直接歇菜。

插混车的特点是频繁切换纯电和混动模式,要是冬天在市区短途开,发动机可能在静止或低速时突然启动,这时候柴油要是没预热好,要么启动不了,要么抖动得厉害。

更麻烦的是,负号柴油比 0 号贵不少,-20 号柴油每升要比 0 号贵几毛钱,长期下来,省的油钱可能还不够多花的油费差价。

为什么没有柴油插混车?看完这2点,你就明白了-有驾

而且柴油车的补能和维护太折腾人。

懂的都懂,国内的加油站里,柴油枪大多集中在货车加油区,乘用车加油得排队等,尤其是高速服务区,货车排队加油能排几十米,插混车主本来想省点油,结果花半小时排队加柴油,得不偿失。

还有维护方面,柴油发动机要装颗粒捕捉器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颗粒捕捉器容易堵,市区短途开得多的话,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跑高速 “再生”,不然就得去 4S 店清理,一次就得几百块。

SCR 系统还得定期加尿素,一瓶尿素几十块,虽然不贵,但忘了加的话,车辆会自动限速,高速上跑着跑着突然提不起速,想想都让人头大。

插混车主买这车,图的就是省心、安静,可柴油发动机的特性刚好戳中这些痛点。

柴油是压燃式点火,压缩比高达 16-25,比汽油机的 8-12 高太多,燃烧时的噪音和振动根本藏不住。

,在市区低速行驶时,风噪和胎噪都小,柴油机 “哒哒哒” 的声音还是很明显,瞬间从安静的纯电模式切换到 “工地模式”,这种体验落差没几个人能接受。

为什么没有柴油插混车?看完这2点,你就明白了-有驾

小扶见过不少开柴油货车的司机,都说跑长途还好,市区开久了耳朵嗡嗡响,乘用车用户对静谧性要求更高,自然受不了这种折腾。

再看第二个点,产业端的路径锁定效应太难打破。

我国乘用车市场发展这么多年,整个产业链都是围绕汽油机建起来的,想切换到柴油机,可不是换个发动机那么简单。

首先是供应链问题,国内的柴油机供应链主要服务商用车,比如货车、客车,小排量、轻量化的乘用车柴油机供应商少得可怜,而且核心技术大多在老外,国内车企想研发,得从头建生产线、找零部件供应商,成本高得吓人。

反观汽油机,从发动机本体到配套的变速箱、电控系统,供应链成熟得不能再成熟,零部件价格低,技术积累也深,车企自然愿意选稳妥的路线。

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不站在柴油。

我国把柴油当作战略资源,优先保障工业和商用车使用,民用市场偶尔会出现 “柴油荒”,要是乘用车大面积用柴油插混,燃料供应根本没法保障。

而且环保政策对柴油车越来越严,国六排放标准下,柴油车要达到要求,必须装更复杂的尾气处理系统,这又增加了车辆成本。

反观汽油机,尾气处理技术更成熟,更容易满足环保要求,插混车还能享受新能源政策优惠,柴油插混车却很难拿到这些政策支持,车企没动力去投入。

还有用户认知的问题,这事说起来也挺无奈。

在很多人眼里,柴油车就是 “冒黑烟、噪音大、污染重” 的代名词,联想到的都是大货车、拖拉机,就算车企做出柴油插混乘用车,很多消费者也会直接 pass。

数据能说明问题,我国柴油乘用车的销量占比一直不足 1%,而汽油乘用车占比超过 90%,市场需求这么小,车企肯定不会冒险去生产没人买的车型。

反观欧洲,柴油车普及率能到 60% 以上,用户接受度高,所以有柴油混动商用车,但我国的市场环境完全不一样,这种认知短期内很难改变。

可能有人会说,柴油发动机热效率能到 45%,比汽油机的 40% 高,省下来的油钱总能覆盖这些缺点吧?

其实不然,插混车本身的油耗已经很低了,现在主流插混车的亏电油耗也就 5L 左右,就算换成柴油机,油耗降到 4L,每 100 公里也就省 1L 油,按一年开 2 万公里算,也就省 200L 油,省的钱也就一千多块。

可消费者要付出的是更高的购车价、更麻烦的维护、更差的驾驶体验,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而且现在汽油机的热效率还在提升,已经有车企做到了 48%,和柴油机的差距越来越小,柴油的优势也就不明显了。

小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历史路径依赖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

就像我国新能源汽车选择纯电和插混路线,而不是氢燃料,就是因为纯电和插混的产业链更容易搭建,政策支持也到位。

柴油插混现在面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过去几十年,乘用车市场一直以汽油机为主导,技术标准、用户习惯、政策支持都围绕汽油机展开,柴油机在乘用车领域几乎没有技术积累,想打破这种路径依赖,难度太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柴油插混也不是完全没市场,商用车领域其实已经有不少应用了。

比如混动卡车、客车,这些车型行驶里程长,对油耗敏感,而且有专业的司机维护,能接受柴油车的缺点,柴油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

但乘用车不一样,用户追求的是全方位的舒适体验,柴油车的缺点刚好击中了这些需求痛点,所以短期内很难普及。

,柴油插混车之所以没出现,不是柴油发动机不好,而是消费端的体验闭环搭不起来,产业端的路径锁定效应也难以打破。

这是技术、政策、市场、用户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

未来如果柴油发动机的噪音、振动问题能通过技术手段大幅改善,柴油质量能提升,政策也给予支持,或许柴油插混能在商用车领域进一步推广,但在乘用车市场,小扶觉得短期内可能性不大。

其实这事也反映出一个道理,技术的选择从来不是单纯看性能参数,而是要看是否符合当下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柴油插混虽然在理论上有优势,但不符合我国当前的消费习惯和产业基础,所以没能普及,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