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有股淡淡的机油味,维修工的衣袖上黑色污渍还没洗净,工位旁边排着四五辆刚做完保养的新能源车。清晨的比亚迪4S店并不安静,销售员们顶着困意打着哈欠,偶有新客户进门,摸摸小型SUV的方向盘,赔笑着讨价还价。那个时刻,我像一只站在案发现场的猫,不自觉地琢磨:这家车企是不是有点“失血”了?
假如你是比亚迪的股东,现在回头看看8月的数据,会不会觉得心里大致也有股淡淡的不安?全国8月汽车卖了285万辆,同比增长10.1%,而比亚迪总销量也就增长个0——准确的说,是没增长。大家都在高速路上挂着定速,比亚迪却像是在慢车道打着双闪应付交通。想起自己当年投资时的盲目乐观,现在多少带点尴尬,活像案板上的鱼,裁判的锤子“咚咚”敲在脑壳上。
数据本身就足够扎眼。今年1到8月,全国汽车产销量都突破了2000万辆,同比增长都在12%以上,而新能源车8月则卖出110万辆,渗透率逼近55%。如果说之前还在讨论新能源是不是“主流”,那现在就不用再怼这个命题了——基本老百姓买车,百分之五十五直接选电动,插混油车也就一脚踩死了纯油车的“尾气”。新能源的大潮里,纯油车快要变成化石标本,连售后师傅都考虑转岗学电车维修。
但这些都是行业面,比亚迪个案才有戏剧性。8月总销量37.36万辆,同比0增长;海外增加到8.08万辆,但国内销量从去年8月的33.94万跌到29.28万,同比-13.7%。别跟我说什么“海外市场爆发”,国内下跌才是根本逻辑——毕竟中国才是比亚迪真正的根据地。
我作为比亚迪的车主,观察这公司不是一天两天了。直观感受非常强烈,SKU太多了,车型名像海洋生物图鉴,什么海鸥、海豚、海豹、海狮、驱逐舰、护卫舰……再有王朝网的秦宋元唐汉,搞两套系统,营销部的人是不是每天都在开分裂症小组会议?车企可以多元,消费者未必愿意做选择题。“我要个性,但不想在鱼缸和动物园里选车。”SKU多,看似迎合市场,结果就是品牌宣发和用户决策全都乱了套。王朝和海洋两网,最多就留一个,留两个纯粹自我感动罢了。
这种“多而不精”,在行业疾跑阶段可能还能用销量糊弄过去。现在市场收缩,消费者更理性,SKU越多反而越分散火力。比亚迪技术没问题,但市场营销有点跟不上节奏。今年重点押宝智驾,但是低阶智驾出事故的概率可不是写在PPT里的数字那么好看。小米车的高速事故还历历在目,比亚迪的保有量可是小米的好几倍,一有负面舆情,分分钟够公关团队喝一壶。
其实低端车型的用户关心智驾吗?更在乎空间、价格、用车成本,智驾只是配置表里的装饰品罢了。比亚迪这阵子是有点自信过了头,可以理解,毕竟前边风光太久,中国新能源车市就是他家的后院。但这不等于永远领先。当年东风风神也是一时风头无二,现在是谁家的牌子,修车师傅都得查百度。
说到这,还得提吉利。数据就不玩虚的了,8月销量25.01万辆,同比增长38%,今年累计189万辆,同比暴涨47%。出口只有3.6万,同比还跌了22%,国内市场才是增量主场。吉利新能源8月销量14.72万辆,占比59%,连全国平均渗透率都甩开一截。购置税的新政荡起水花的时候,吉利的脚底下连个趔趄都没有。有意思的是,坊间一直说“比亚迪摸着石头过河,吉利摸着比亚迪过河”,市场营销和车型定价如同老师带学生,学生慢慢赶上了老师。
如果咱们是吉利的股东,大可不必遮遮掩掩。港股吉利,当下18.4港币,换算16.9元人民币,动态PE只有10.5倍。对应今年预测的净利润160亿,很可能变成静态PE了。两年净利润增加20%+也很正常。该有的估值一点没体现,系统性地被低估简直像买菜捡漏。这事儿怎么说呢?也算港股市场的谜语,定价逻辑我是没看懂过——比起K线,还是销售净增长和利润增长靠谱。
其他车企就不一一赘述——奇瑞中规中矩,不过还没上市。上汽、长安、长城8月单月涨得还凑合,全年累计增长分别是18%、6%、6%。也都还没到“叫板比亚迪和吉利”的地步。至于新势力,小鹏单月逆天增长169%,零跑88%,蔚来55%,赛力斯8%,理想腰斩-41%。蔚来的乐道销量嘛,真实性留待验证,小鹏刚爆了P7+的转向助力电机的质量问题。
一圈下来,新势力只剩小米像根基稳的“学霸”,销量刚过3万,YU7马上要起飞。继续保持吉利+小米的组合持仓,前者极度低估,后者PE也就三十出头,连贵都算不上。
说到底,市场不会同情谁,投资也别谈感情。比亚迪曾经的“孤勇”,现在要么主动收缩SKU,要么就得承受行业大周期下的被动改革。技术可以傲慢,市场万万不行——毕竟每一个冷冷清清的展厅,都有一群“等待上路”的买家,也有一堆纠结于配置单的小白,选择困难症不是他们的错。
今晚看着吉利的股票走势,心态倒是前所未有的平静。明天出发上海,顺便看看岚图梦想家的26款发布会。新的一天又定格在期望值里,至于谁能代表新能源车的未来,销量排名只是表象,用户需求碰上产品策略时的倒逼才是底层逻辑。
说到这,我不忍多做判断,也不宜下定义——比亚迪到底要不要砍掉两网?新一代智驾该不该下放到低端车型?或许真正决定厂家出路的那道“案底”,藏在每一次统计报表的小数点里。你怎么看这场“掉队”?是否我们每一个投资者,最终都只能做市场的受审者,而不是裁判员?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