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两年谁最喜欢组团搞“复仇者联盟”,那肯定得提美日韩的氢能三国杀了吧?
啥叫高调?
三家伙子2025年初选了个大日子,联合宣布要砸下两百亿美元,一起抢占氢能汽车这块蛋糕。
还不忘补刀一句:“咱这个技术封锁很严,中国别想偷师。”
气势拉满,朋友圈里都在喊:“下一个电动车王者,我们先站个坑!”
可时间仿佛按了快进键,不到一年过去,三国的氢能梦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谁能想到他们自己先摔个大跟头呢?
别的不提,先看看加氢站关停的惨状,还有一堆愤怒的车主集体维权;销量也甭提了,跟“清库存”一样难看。
这头中国呢?
重卡横冲直撞,绿氢产能一骑绝尘,加氢站都快排队申请世界纪录。
这剧情发展,一点都不陌生啊。
就像电动车刚火的时候,西方各种卡脖子、划专利墙,结果中国直接攒了一条新路,还把路修得敞亮、还让别人排队走。
早知道如此,何必当初拎着技术锁链到处晃悠?
说到底,这局真正的悬念是,技术封锁能不能逆袭中国?还是只是给自己盖了堵高墙,最后自己把路堵死了?
先聊聊日本的“氢能情结”。
这国家氢能押注了小半个世纪都不止,从丰田Mirai推出第一天开始,大大小小的专利像雨后春笋,白纸黑字写下了两万多项。
这么多专利,咋就没能“锁死”世界呢?
其实说出来有点尴尬,Mirai一年的销量还不到小几千辆。
网友都笑了:“日本的加氢站还没中国高速上的厕所多。”
看数据——加氢站才160座,你想开车去加氢,不如去服务区拍风景。
专利墙、技术锁、价格贵,全都叠加在一起,最后活活把自己困成一座孤岛。
氢气的价格更是堪称天花板。
日本每公斤要近百元人民币,差不多比中国贵出快一倍。
开这样的车,感觉不是节能环保了,是在玩限量奢侈品。
想买氢车?
还得给丰田交15%的专利费。
怪不得现代的NEXO在欧美卖不动——从生产到销售,全程被哄着做账。
当创新变成自闭,技术反而成了自己的牢笼。
美国的氢能画风更魔幻些。
加州曾经是氢能梦的灯塔,结果2024到2025年加氢站直接翻车,关掉了13%,只剩下不到60个。
氢气价格也一路疯跑,13美元每公斤直接飙到36美元。
买车变成玩命闯关,车主看着加氢站排队绕三条街,脑子里还得算一笔账:加一次氢,钱包瘪一圈。
丰田Mirai车主忍不住了,直接把车企告上法庭,说你吹过头了——“加氢太便利”是假的。
韩国现代Nexo车主也抱团维权,说自己的车买了没地方加,不如买辆二手SUV。
军事领域也没法自保。
美国搞“氢能战车2035计划”,计划还在PPT上圈圈点点时,民用市场已经集体“跑路”,通用汽车直接摁停了5500万美元投资,尼古拉公司破产收场。
花钱如流水,结果连未来都烧不出来。
韩国就更带点韩剧式的悲情。
砸钱砸得最狠,政府光是2025年氢车补贴就拿出7000多亿韩元。
氢公交每公斤燃料补贴涨到5000韩元,好家伙,乘客以为出行能省钱,其实是替政府烧补贴。
结果2024年氢公交突然爆炸,三个人重伤,忠州市吓得一夜之间停掉所有氢公交。
回头再看现代北美的召回公告,1568辆氢车因为氢气泄漏要返厂,销量瞬间暴跌三成不止。
安全雷区、成本黑洞,不管哪个爆点,都是直接把行业拖入冰窖。
说白了,韩国的梦想也是在“凉”风中飘摇,靠补贴续命,最后只能靠公务员发朋友圈自嗨。
不过说到中国这波操作,就有种老玩家开新号的味道了。
中国压根懒得和美日韩玩那套乘用车叠被子的局。
别人在家里数小轿车,中国径直奔着重卡和工业去。
说重卡能不能顶住?
答案是妥妥的。
中国的氢能重卡能跑一千公里,每公里运营成本才八毛钱。
销量步步攀升,2024年直接暴涨三倍。
中石化五年规划里开口就要建一千座油氢站,内蒙古的风光制氢项目一年能生产50万吨。
还有宁夏搞出的全球最大碱性电解槽,绿氢产能直接卷到全球占比六成以上。
加氢站570座,全球第一,前面没人。
而且中国不止在自家领地玩,还要“出海”抄家。
电解槽出口全球市场占了一半,70兆帕的加氢机正式扎根欧盟,澳洲、智利都给中国设备下订单。
比起靠技术壁垒拖死对手,中国走的是产业链打包销售、装备外贸的宁德时代崛起老路。
谁能想到,电动车那波戏份,氢能又翻拍一遍?
而且国内氢能主攻重卡与工业和绿氢,把民用领域的种种壁垒直接甩在脑后。
这波闪电战,谁能挡?
军事领域也动了氢能的脑筋。
别看美国国防部还在画“氢能战车2035”,国内早就把氢燃料电池搬进静音潜艇用起来。
长续航无人装备全靠绿氢撑腰,低成本、全产业链,都让“战时能源安全”有了底气。
想卡咱脖子?
国产光伏制氢,压根不受煤炭输入限制。
反观美日韩用澳洲褐煤制氢,算下来碳排放比燃油车还高十五个点,谁才是真环保,站哪边都有“道德光环”。
最后的终极博弈,其实就像个“死循环鸡蛋局”。
你看,全球氢能圈都是:车太少,加氢站亏,氢气价格又涨,反过来车更少。
恶性循环变成永久性的卡点。
中国干脆一刀切。
顶层战略直接压进《能源法》,金融支持一股脑推到绿色项目目录。
“风光氢储”一体化,电价压下来,电解槽成本三年干到三分之一。
下一步就差临门一脚:核心材料,比如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再搞定国产化,电动车那波辉煌就直接复刻在氢能这块新战场上了。
技术封锁成了个笑话。
氢能的最终胜负手,不靠谁家专利墙垒得高,而是看谁能把绿氢成本砍到比汽油还便宜。
有人说中国又跑第一,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现实给了最直接的答案。
其实从头到尾,这场技术封锁战并不是单纯的“谁快谁赢”,而是产业链、成本、政策、环保各方面的全面较量。
美日韩的高墙反而成了自己搬石头砸脚,而中国靠战略、创新、成本优势,把全球氢能重塑成一个新故事。
战略转型,政策加持,躲开死循环套路,中国这波真成了“现实版宁德神话2.0”。
只待那临门一脚,全球能源格局又要改写。
老问题丢给你:你觉得中国氢能重塑世界能源格局,还剩哪些“装备卡点”值得关注?留言聊聊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