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超速不扣分?
2025年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正式落地,引发全国车主热议。最引人关注的调整之一,是私家车在高速公路超速20%以内不再记分。多地交警部门随即发布解读,强调“不扣分不等于不违法”,罚款依旧可能执行。新规并非放任超速,而是推动交通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迈进。这场变革背后,折射出执法理念的深层转变。
不少驾驶者初闻“不扣分”消息时难掩欣喜,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我第一次看到限速120开到144不扣分时,心里也咯噔一下这岂不是变相鼓励踩油门?但深入研究才发现,政策设计远比表面复杂。真正令人触动的是,新规将长期被忽视的“低速行驶”纳入处罚范畴,高速上开得太慢,竟比轻微超速更危险。这个反常识的设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宁慢勿快”的驾驶习惯。
三种豁免情形
在限速120km/h的高速路段,车速控制在144km/h以内不再记分,这一条让许多长途司机如释重负。我曾因135km/h被扣3分,申诉无果,那种憋屈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政策调整,执法更注重实际风险而非机械数值。但必须清醒:多地仍保留200元以下罚款,浙江甚至明确表示“警告为主,屡犯必罚”。这说明宽容有限度,绝非纵容。
进出高速匝道时短暂提速曾是“隐形雷区”。有一次我在上海G15沈海高速入口,为并入车流加速至85km/h(限速60),结果被监控抓拍。新规设立300米缓冲区后,这类情形终于得到正视。更贴心的是极端天气避险条款去年冬天在秦岭隧道群遭遇团雾,我为脱离危险区域短暂超速,若按旧规难逃处罚。现在只要留存行车记录仪视频,紧急避险行为可依法申诉,这不仅是规则松动,更是对生命权的尊重。
管理逻辑的升级
过去高速公路上“120的限速,60的实速”屡见不鲜,形成“龟速堵车”怪象。陕西段某节假日曾因多车低速行驶引发连环追尾,事故调查显示,速度差过大才是主因。新规通过放宽轻微超速记分,引导车流速度趋于一致。这让我想起川藏线上老司机的口头禅:“不怕开得快,就怕忽快忽慢。”如今政策终于与民间智慧达成共识。
执法资源也正在重新分配。以往大量警力用于处理“小超速”,而对酒驾、疲劳驾驶等高危行为覆盖不足。现在转向“抓大放小”,超速50%以上仍扣12分并处高额罚款,校车、危化品车超速20%即顶格处理。这种差异化管控,类似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思路。某交警支队负责人坦言:“我们不再做‘扣分机器’,而是风险管理者。”
别把宽容当纵容
“不扣分”三个字让不少人产生错觉,仿佛可以肆意踩油门。但数据显示,超速30%时事故致死率提升5倍,这不是吓唬人的数字。我朋友曾在京藏高速因超速45%被查,虽未达50%免于吊销驾照,但2000元罚款加上教育学习,代价远超预期。所谓宽容,只针对低风险行为,绝非为冒险者开绿灯。
特殊车辆监管反而更严。上周某地危化品运输车因超速22%被直接扣12分,企业负责人痛心疾首。这类车辆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普通车主也应善用“学法减分”机制,我试过在交管12123上完成30分钟学习减免1分,过程不难,主动学习比被动受罚更有价值。政策留出补救空间,体现的是教育与惩戒并重的理念。
未来交通治理或将更多引入动态评估机制,根据道路条件、天气状况实时调整执法尺度。车主需适应的不仅是新规则,更是新思维安全不是靠扣分吓出来的,而是靠责任意识撑起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