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

夜,工厂一片沉默,只剩下焊接机器人偶尔冒出的火花。隔壁会议室却灯火通明,一群不懂车的高管正盯着投影上的300亿预算表发呆。窗外的空气里,混杂着钢铁和硅胶的气味,有种莫名的不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项目启动会,这是一场靠“天价入场券”才能参与的豪赌。假如你是其中一员,你愿意签上自己的名字,成为这局里的下一位玩家吗?

最近的火爆新闻不用细数,吉祥航空开始搞电动车,超威电池蹭滚滚的太阳能热度,追觅拿着扫地机器人的钱要造“中国版布加迪”。这事儿热闹得像小区广场舞,谁都有一招,都想上台遛两步。“跨界造车”已经不是新闻,而是像一场年度盛宴,只要品牌够响,谁都能喝上一杯。

但背后的真相其实残酷得很。老牌车企在泥潭里挣扎,新势力的账单更像濒死病人的住院清单:每一笔都是救命钱,花得小心翼翼。但门外汉们为何还争当活雷锋,誓做第N个“后来人”?造车难道真的比开粉面馆都容易?

冷静掰掰手指头,真要下场造车,第一道坎叫“研发”。表面是做图纸、搞造型,实则是脑子和钱袋子的大比拼。蔚来,当年为了抢高端,早期就在“换电技术”上砸了一笔天文数字。第一个完整财年,研发费14.65亿,和普通人的世界已经没有交集。这还是“省着花”,零跑算国内“节制型布道者”,2019年也花了3.58亿。

简单理解,你想造辆能正常上路的新车,20亿是起步价,不然只能蹭行业科普课。尤其是智能驾驶,看起来是几行代码和一堆摄像头,实际上是吞钱黑洞。数据采集、算法训练、仿真测试,每往前推进一步,都得有亿万级的金条当铺垫。而这些金条,烧起来都是如同抬手扔进无底洞。

技术成型以后,车总得落地生产。这时候大多数新品牌没有自建工厂的资质,只能找江淮、广汽这些“代工大神”。蔚来曾给江淮砸2.2亿,纯粹为了临时生产线,这还没算上“委托费用”。如果硬要自建工厂——曾经,拜腾、奇点这种明星玩家,各自融了几十亿,连镗床都还没买齐就资金链断裂,最后成了名副其实的“行业幽灵”。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第三道坎是把车卖出去。一个新势力门店一年运营,至少400-500万,50家店一年就得烧掉两个多亿。营销推广、发布会、公关、广告全流程走下来,零跑年销管费用直奔30亿,蔚来火起来之前,累计亏损、融资堆到天花板。说实话,造车像是大型烧钱马拉松,纸币一沓沓烧出烟雾缭绕的美梦。

有人会问,亏得这么狠,最后怎么活下来的?以理想和零跑为例,前者2020年上市,员工从几千爆到近两万,员工工资暴涨,一年几十亿的研发费算家常便饭。累计下来,理想支出超400亿,零跑亏掉220亿。能活着上市,靠的是“命硬+银行账户厚”,其实更多的是在资金流动的边缘跳芭蕾。

看着“天价门票”,你也许以为,小米这种一掷千金的玩家是例外,“跨界英雄”们都是傻钱多。其实,他们早就知道正面硬刚没戏。于是,有人玩“技术空子”,有人组团去造超跑、物流车、特种车,避开主流红海,用“概念门票”试水。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但现实就像老板娘给账单:野路子可以走,但跌坑的概率远比狗吃屎还高。前几年赛麟汽车在鸟巢办发布会、喊着“中国超跑梦”,烧掉57亿,落地就是一车低端老头乐。领导跑路,员工捶胸。行业黑历史又添一笔,留下一地鸡毛。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些造车新玩家,到底在想啥?”答案残忍又真实:有些是资本游戏,有些是品牌作秀,有些是对汽车的浪漫幻想占据上风。但最终,造车不是靠情怀和嘴炮,更不是烧掉一波钱就能交作业。真正能活下来的人不多,祝福和献花的更多是来收拾残局的。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花架子和概念满天飞的时候,千万别被“黑科技”鼓噪所迷。看新车,看品牌,看后盾,没钱没技术没团队的品牌,大概率是买麻烦送修愁。汽车不是一次性快消品,跟冰箱彩电不同,它关乎安全、维修、保值、用车体验。靠谱品牌,能让你下班回家心不慌。

站在行业的角度,新玩家进场是鲶鱼效应,会让老牌车企活得不再懒散。技术卷出花,价格压到地,这些都是良性推动。但别忘了,烧钱的速度和亏损的深度远远超乎你想象。没有足够的“弹药”,还真不是谁都能把四个轮子装车门上合法上路。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有时候,我觉得造车这事,每一轮都像看《走进科学》的桥段:刚开篇,画面吊足胃口,最后揭晓答案,往往是“五迷三道”。行业里总有大聪明套着新故事,但等烟雾散尽,结局多半是交学费、赔本“变形记”。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跨界造车成热潮,造车门槛高,亏损风险大-有驾

所以,下次再见某某“门外汉”高喊颠覆,唱响“科技出行”,建议大家先把钱包捂紧,把逻辑链拉直。你追逐梦想可以,但现实不会拗不过概率。毕竟,这场造车热,赢家只有寥寥几人,输家却能摆满一个展厅。

至于那些连300亿都攒不齐的后来者,他们到底是在盘算一级市场的风投、品牌曝光还是一场行业豪赌?——这个问题,留给下一个春天的年报和新闻通告去揭晓吧。你说,“烧钱造车”这档子事,到底有多少是认真做品牌,有多少是认真在——玩一场谁亏得快的游戏?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