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亚迪深圳工厂生产线改造闲置,60万辆成品车积压工厂,加上经销商手中的41.6万辆社会库存,共计101.6万辆车,足够塞满全国4S店停车场! 这背后,是比亚迪“500万辆”销量目标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引发的供应链、经销商、技术迭代等多重问题。
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经销商压力山大。 山东某经销商集团25家门店暴雷,揭开了行业疮疤:库存融资的“三方承兑”模式让单店月均资金占用达3000万,利息就吃掉15万。“不卖车马上死,卖车不赚钱”成了经销商统一暗号。
技术迭代,旧款车面临退市风险。 深圳工厂两条生产线已为第五代DM技术新车改造闲置,每天损失400台产能。而终端滞销的旧款汉DM、宋PLUS DM-i堆满仓库第三排。更致命的是工信部新规:11月起电动车电池须通过“5分钟不起火”测试,老款车面临退市风险。降价清仓成了技术迭代的唯一逃生通道。
海外高价,国内亏钱走量。 匈牙利工厂流出的生产日志显示:欧版海豹续航虚标12%,但规避欧盟12%反补贴税后,单台利润达国内2.3倍!比亚迪在建的4艘7000辆级滚装船,更需要国内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泰国工厂60%零件来自中国。“国内亏钱走量,海外高价补血”的全球战略,才是降价深层的逻辑。
用户数据,反哺智驾算法迭代。 每辆降价车日均回传23.7MB行驶数据,反哺智驾算法迭代提速40%。搭载DiPilot 4.0的降价车实为过渡品,激光雷达成本已从6800元/套压至3200元,为下半年“天神之眼”系统铺路。用户掏钱买车,还在免费给比亚迪当AI训练师!
价格战,品牌价值受损。 当海鸥杀到5.58万、秦PLUS降至6.38万,某券商分析师发出警告:“单车净利润恐跌破3000元”。更危险的连锁反应正在爆发:品牌价值崩坏、行业生态坍塌、创新资金枯竭……
比亚迪的梦想,正被分解成每月51.5万辆的冰冷KPI。 这场价格战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供应链、经销商、技术迭代的三重绞索下的求生本能。
站在坪山总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巨幅标语下,比亚迪的梦想正被分解成每月51.5万辆的冰冷KPI。 这场价格战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供应链、经销商、技术迭代的三重绞索下的求生本能。当行业热议“比亚迪还能降多少”时,更该思考的是:在完成500万辆的疯狂冲刺后,中国汽车产业会不会只剩赢家通吃的垄断困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