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

哎,说起这事儿,可能你会觉得有点魔幻现实。

几年前,许家印那辆据说是“堡垒级”的迈巴赫S级,气吞山河地驶入恒大汽车“点兵阅将”的时候,谁能料到今天会是这般萧索景象?

那地方,现在是断壁颓垣,蔓草荒烟,瞅着就让人心里泛起一股子凉意。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昔日的弄潮儿,曾经的千亿逐梦,如今只剩下这片疮痍,想想都觉得有些意兴阑珊。

---

彼时,许家印可是金口玉言,说要让恒驰汽车傲视群雄,2025年产销百万,2035年产销五百万。

这蓝图,当年听着是颇具雄心的,可眼下呢?

2025年都溜走三分之一了,恒驰汽车1-4月全国零售了多少?

区区五辆。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你没听岔,就是这个寒碜的数字,五辆。

与坊间传闻相悖,实情是,这个数字和当初的百万级宏愿,简直是南辕北辙。

有人可能觉得,莫不是搞错了?

但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此。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败局归咎于资金链梗阻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的症结所在?

毋庸置疑,资金问题肯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捆稻草。

恒驰5在2022年仲秋量产,旋即陷入停摆,直到2023年暮春才重见天日。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从呱呱坠地到今年4月,总共售出了多少台?

一千四百九十九台。

这个数字,还得算上那些上了牌的。

坊间传言恒大只攒了十来辆车,这断然有悖事实,毕竟挂牌的数量都超过一千四了。

不过,也有人碎碎念,那些未上牌的是不是就算作库存腾挪,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销售?

这话听来也不无道理,毕竟从厂库搬到经销商的展厅,还真不能算作铁板钉钉的销量。

从一个吃瓜群众的角度来看,恒大造车这件事,从伊始就带着一股子“倍速播放”的味道。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许家印当时是如日中天,房地产敛财无数,转头就说要造车。

他或许笃信,只要有钱,万事可办。

毕竟造车这事儿,在表象上就是资金密集型。

狂砸钱,圈地盖厂,买办技术,广纳贤才,然后车就横空出世了。

但造车可不是搭乐高,它是个极其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沉淀、人才积累、供应链的运筹帷幄,以及市场的千锤百炼。

---

有业内人士就曾耳语,恒大这种“跃进式”的打法,在房地产领域或许能战无不胜,因为地皮到手,高楼平地起,快速回笼资金,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但造车截然不同,汽车行业的研发周期漫长,投入犹如泥牛入海,而且回报周期也长。

不是说你砸了钱,就能立竿见影。

诚如有人所言,恒大汽车的成本,按投入产出比来算,每辆车可能都价值连城,甚至有人夸张到“每辆车价值一个亿”。

这话虽说有些耸人听闻,但也绝非无稽之谈,它折射出人们对于这种海量投入却颗粒无收的唏嘘不已。

再看看那些星罗棋布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天津工厂是硕果仅存的具备资质的,也经历过停摆和复产。

广州基地、上海基地,当初都扬言要并驾齐驱,结果呢?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都因为资金捉襟见肘而搁浅了。

还有那些研发中心,上海的全球研究总院,深圳的全球电池研究院,听起来都金碧辉煌,麾下有十几个专业研究院,号称要搞什么前沿科技、固态电池。

许家印着实为造车倾囊而出,许诺投资一千六百亿。

至于这笔巨款流向何处,是物尽其用还是打了水漂,外人就雾里看花了。

但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敲响警钟,它映衬出目标与现实的巨大沟壑。

---

抚今追昔,这个故事其实颇具玩味。

许家印投资1600亿造车只售1499辆,昔日雄心如烟消散-有驾

它不仅是恒大和许家印个人的兴衰史,也折射出一些更具普遍性的社会镜像。

一个曾经站在财富之巅的人,沐浴着万丈光芒和憧憬着美好愿景,毅然决然地投身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结局却是铩羽而归。

这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我们对于“成功范式”的路径依赖?

总以为只要腰缠万贯,就能复刻一切成功。

但实践证明,有些事情,真不是金钱万能的。

它需要对市场怀有敬畏之心,对专业秉持严谨态度,更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如今,那片曾经雄心勃勃的恒大汽车基地,被杂草逐渐吞噬,宛如一个硕大的问号,悬在那里。

它仿佛在告诫我们,梦想再丰满,脱离了现实的沃土,也终将付诸东流。

而那辆曾经风光无限的“堡垒级”座驾,或许也在缄默不语地诉说着一个关于权力、财富与梦想破灭的凄婉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