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圈最“不刚”的公关,反而赢了? 零跑3天化解“老板限高”风波的三个反常操作
一家车企刚开完百万辆下线的庆功会,第二天老板就被法院“限高”(限制高消费)这种戏剧性反差,放在任何企业都是公关噩梦。 零跑汽车却用3天时间,把一场潜在的品牌危机变成了“圈粉现场”。 没有律师函轰炸,没有老板朋友圈怒怼,甚至没有一句抱怨。 这种“不刚”的公关策略,为什么反而赢了?
反常操作一:老板“沉默24小时”,给真相浮出水面留足时间
9月25日,零跑高调宣布第100万辆量产车下线,同一天,天眼查曝出朱江明因合同纠纷被“限高”的消息。 按照行业惯例,创始人往往第一时间亲自下场辟谣,朱江明选择了沉默。 这种“不回应”反而避免了情绪化对抗,让团队有机会厘清事实:纠纷源于73台车未完成过户流程,而非恶意欠款(零跑早在2024年6月已支付361.81万元)。
对比某些车企危机中老板的“冲动发言”激化矛盾,零跑的冷静给了公关团队操作空间。 例如特斯拉曾因“刹车失灵”事件与车主硬碰硬,导致舆论反噬;而零跑用24小时摸清细节,为后续精准回应打下基础。
反常操作二:声明“说透不说满”,用数据消解猜疑
9月27日,零跑的官方声明没有回避关键数字:纠纷金额361万,对比公司935.6亿港元市值仅是“九牛一毛”;同时强调“车辆过户流程未完成”而非“缺钱不还”。 这种坦诚削弱了“老赖”标签的杀伤力。
更聪明的是,声明同步捆绑了积极数据:8月交付5.71万辆(同比增88%)、上半年净利润转正。 用业务实绩对冲负面印象,让公众注意力从“老板是否失信”转向“公司是否健康”。 反观某些品牌在危机中仅空洞承诺“一切正常”,却无数据支撑,反而加剧信任危机。
反常操作三:老板复盘“自省”,把危机转为共情点
事件解除后,朱江明在朋友圈的发言堪称“公关范本”:没有指责媒体或对手,而是承认“团队能力不足”,并称这是“成长的宝贵历练”。 这种低姿态反而凸显了责任感,与某些企业出事就“甩锅第三方”形成鲜明对比。
事实上,这已不是朱江明第一次“以柔克刚”。 此前有谣言称他“去世”,他拍短视频幽默澄清,还自我调侃。 这种人格化沟通,恰恰契合当下用户对“真实企业家”的期待大家更愿意相信一个会犯错、愿意改进的品牌。
行业对比:为什么“强硬公关”越来越失灵?
零跑的策略能成功,本质上是用户对“套路化公关”已审美疲劳。 例如比亚迪曾悬赏百万追查“黑公关”,虽立场强硬被指缺乏共情;特斯拉多次在事故回应中“甩锅”,导致品牌贴上“傲慢”标签。 而零跑抓住“共情”核心,用“速度+态度+尺度”组合拳,把法律纠纷转化为管理透明的展示机会。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用户对品牌的信任脆弱且敏感。 零跑的例子证明:当企业愿意放下架子直面问题,反而能赢得舆论的“宽容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