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有个特别魔幻的事儿,就是C1驾照持有者,突然掀起了一股“增驾D证”的修仙热潮。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悟了,觉得手里的C1小蓝本不够用了,必须得加上D照这个“究极外挂”,才能在电动爹的时代里横着走。讲真,这股风气,就跟中年男人突然开始盘核桃、泡枸杞一样,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慌和对掌控感的虚假追求。这不叫未雨绸缪,这叫花钱买焦虑。
很多人想的是,我C1加上D,直接一步到位,从此两轮的、三轮的,带电的、烧油的,我全都能开。这是一个完美的“我全都要”的剧本,听起来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主角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天下无敌。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练成了“降龙十八掌”,结果发现你生活的地方是法治社会,禁止私斗。
简直就是脑子被门挤了才会去干这种事!
第一种完全没必要去凑这个热闹的,就是那些日常只骑电动自行车的人。注意,是“自行车”。根据那个比我头发还少的国标规定,时速低于25、重量轻于63公斤、功率小于400W的两轮电动车,它在法律上,就是一辆自行车。它的名字叫“电动自行车”,但它的本质,它的道骨,就是一辆自行车。你骑自行车需要驾照吗?你蹬个共享单车还需要考个证吗?不需要,就是不需要。
你每天的活动半径就是小区门口的菜市场和五公里外的公司,你的坐骑就是这么个买菜接娃神器。这玩意儿在马路上,地位约等于行走的压缩毛巾,平时人畜无害,关键时刻还能挤点水。你给一个骑共享单车的人推荐去考个D照,你觉得他会怎么看你?他会觉得你疯了。那你自己骑着个本质是自行车的玩意儿,去考D照,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典型的拿着大炮打蚊子,不,这连蚊子都没有,你是在跟空气斗智斗勇,属于行为艺术的范畴了。
第二种人,是那些手里已经有E证或者F证的“中产玩家”。这帮人,已经为了自己的电动小摩托,付过一次费了,驾照已经从C1升级成了C1E或者C1F。E证能开所有两轮电动摩托,F证能开轻便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已经100%覆盖了日常需求。就像外卖小哥,C1E在手,江湖任我走,风里雨里,使命必达。
这时候你跟他说,兄弟,再加把劲,去把D证考了,你就能开三轮摩托了。他可能会回你一句:我图啥?我一个送外卖的,我不去拉货,也不开三轮篷车去黑龙江搞冰雕,我升级这个技能点干嘛?为了在简历上多写一行“擅长驾驶三轮车”吗?这就像你玩游戏,一个法师,你非要让他去把战士的“冲锋”技能点了。不是说没用,但就是纯纯的资源浪费。除非你的梦想是成为下一个“拉货王”,否则,你的E证已经够用了,完全够用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最近在琢磨的其实不是驾照,而是我的发际线。感觉它们撤退的速度,比任何电动车都快。
第三种,也是最荒诞的一种,就是生活在“禁摩结界”里的人。全国两百多个城市,都对摩托车这种“钢铁猛兽”下了禁令。北京五环内、上广深市中心,这些地方,摩托车就是都市传说里的生物,大家都听过,但谁也没见过活的。而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不好意思,在交通法规的玄学世界里,它们都属于摩托车这个大类。
这就搞笑了。你吭哧吭哧花钱、花时间,终于拿到了D照这本“通关文牒”,然后你一出门,发现你家就在“禁摩”这个巨大的结界中心。你的D照,就像是屠龙刀,削铁如泥,但方圆五百里内,连条泥鳅都没有。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在你跟朋友喝酒吹牛的时候,可以掏出来淡淡地说一句:“想当年,我也是个能合法驾驶三轮车的人。”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把驾照比作修仙秘籍有点扯淡了。但你别说,那种“一证在手,天下我有”的幻觉,还真有点修仙小说里主角拿到金手指的味道。
所以你看,这整个“增驾D证”的热潮,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充满表演性的集体无意识。它完美地迎合了一种民粹心理:规则越复杂,我越需要一个“终极解决方案”来一劳永逸。车管所整一堆花里胡哨的A、B、C、D、E、F,把大家搞得云里雾里,然后D证就像一个救世主一样出现了,说“信我,得永生”。但它没告诉你的是,这个“永生”是有条件的,而且大部分人都用不上。
这套逻辑,和那些卖给你“财商课”、教你“如何成为时间管理大师”的镰刀,没什么两样。它们都在贩卖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但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你对自身需求的清醒认知。而不是靠一张莫名其妙的卡片。
那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这事儿压根儿就没有逻辑可言。如果你觉得考个D证能让你内心平静,能让你在面对这个操蛋的世界时多一丝虚幻的掌控感,那就去考。别问为什么,问就是信仰。就像有人会买奔驰,他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标带来的精神胜利。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那种“理科生拯救世界”的叙事。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驾照的时候,你就懂了。它没用,但它能让你爽,有时候,这就够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