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聊北京奔驰与经销商之间的一场“罗生门”。
洛阳汇阳之星,这家奔驰4S店,当初卖车时,那叫一个热情周到,为消费者描绘了一幅“18次基础保养+3年延保”的美好蓝图,承诺“全国通用”、“厂家质保”、“系统备案”,这听起来,仿佛是为爱车量身定做的“金钟罩铁布衫”,让消费者倍感安心。
然而,好景不长。
奔驰官方的一纸声明,瞬间让这家4S店的授权化为泡影。
那些曾经被视为“定心丸”的购车套餐,顷刻间如同镜花水月,消失得无影无踪。
洛阳的车主李先生,就在车子刚开一年,发动机出现严重故障时,才猛然惊觉,自己当初购买的延保服务,如今成了无法兑现的承诺。
他和其他车主们一样,手中握着的,是经销商当初的“黄金契约”,却面临着奔驰官方的“冷酷剥离”。
这就像是《红楼梦》中的薄命司,一纸判决,将多少人的希望打入尘埃。
回想当初,购车时的场景犹在眼前,销售顾问口若悬河,将那些保养延保套餐说得天花乱坠。
如今,这些承诺的兑现,却被奔驰官方的“一刀切”政策,生生斩断。
车主们手中仅使用了寥寥数次的保养卡,如同被遗弃在荒野的孤舟,剩余的权益,又该何去何从?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诗句,当初的美好,如今却化作了无尽的辛酸。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家洛阳汇阳之星,在被奔驰“拉黑”之前,就已经显露出诸多经营风险。
从动产质押,到行政处罚,再到拖欠税款,这家经销商的“财务报表”,早已写满了“危险信号”。
奔驰作为品牌方,在授权这家经销商时,是否尽到了审慎的“选任、培训、巡视”义务?
若监管不力,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奔驰又岂能独善其身?
正如“水至清则无鱼”,但“水浑则酿灾”,奔驰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审视其对经销商的“净水”能力?
奔驰官方客服的回应,更是将“踢皮球”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句“第一时间处理”,却要求消费者自行核实套餐提供方,然后又将问题推给广汇集团。
这番推诿,无疑是在消费者本已受伤的心灵上,又撒了一把盐。
经销商的违规行为,厂家并非不知情,尤其是在“保养套餐”已被列为违规收费的背景下,奔驰的授权行为,本身就存在推卸责任的嫌疑。
厂家就如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行为负有监督之责,一旦监护不力,造成了“监护对象”的过失,又怎能轻易撇清干系?
奔驰近期的销量下滑,以及高企的投诉率,似乎都在预示着,品牌光环并非万能。
当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被经销商的“套路”和厂家的“冷漠”一点点消磨殆尽时,品牌价值也随之贬损。
每一次消费者权益的损伤,都是对品牌信誉的一次重击,久而久之,昔日的“大奔”,或许也难逃“口碑滑铁卢”的命运。
这桩“服务烂尾”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汽车销售链条中,品牌方、经销商与消费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消费者,作为价值链的末端,往往承受着最大的风险。
希望奔驰能够正视这一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仅是为了安抚那些受损的车主,更是为了重塑品牌的公信力。
毕竟,“信誉”二字,对于一个百年品牌而言,其分量,远胜于一时的销量增长。
这次事件,也提醒着所有消费者,在购车时,除了关注车辆本身,对于经销商的资质、服务承诺的细节,都应审慎考量,擦亮双眼。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那些看似诱人的购车套餐,多一份警惕,或许就能少一分日后的辛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