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四个月,汽车市场的预期增长率-11.82%?

最近,国家八个部委联合发布了一个关于汽车行业的文件,名字听起来特别提气,叫《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一看到“稳增长”这三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国家要出手扶持汽车市场了,这是要鼓励大家多卖车,让整个行业红红火火。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我们仔细研究了一下文件里给出的具体数字,再结合现在市场的实际情况一算,得出的结论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

文件里提出的目标,换算下来,竟然像是希望咱们的汽车市场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主动“减速”,甚至是“负增长”。

接下来四个月,汽车市场的预期增长率-11.82%?-有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说好的加油门,怎么变成了踩刹车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道让人费解的“算术题”。

文件里给2025年定了一个总目标,力争全年汽车销量达到3230万辆左右。

这个数字本身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我们得看看今年已经完成了多少。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从1月到8月,全国已经卖掉了2112.8万辆车,这个成绩相当不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势头很猛。

好了,现在我们用全年的总目标3230万辆,减去前8个月已经完成的2112.8万辆,就能得出剩下四个月(9月到12月)需要完成的销量任务,是1117.2万辆。

关键的对比来了。

去年,也就是2024年的最后四个月,全国汽车市场总共卖了多少车呢?

答案是1267万辆。

现在你看看,今年最后四个月的目标是1117.2万辆,而去年同期实际卖了1267万辆。

这意味着,要想“刚刚好”完成国家设定的目标,我们接下来四个月的汽车销量,非但不能增长,反而要比去年同期减少11.82%。

接下来四个月,汽车市场的预期增长率-11.82%?-有驾

一个指导行业“稳增长”的官方文件,算出来的结果却是要出现超过一成的负增长,这确实是相当罕见,也难怪大家会感到困惑。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现在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情况也是类似的。

方案给新能源汽车定的2025年目标是1550万辆。

而截至今年8月底,新能源汽车已经卖了962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36%,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那么剩下四个月的目标就是1550万减去962万,等于588万辆。

而去年同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是582.9万辆。

这么一算,未来四个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比增长率只需要保持在0.8%就可以了。

0.8%是什么概念?

对于一个常年以百分之三四十的速度狂飙的行业来说,这基本上就等于原地踏步,不要求增长了。

这就更让人确定,这个方案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考虑,绝不是简单地追求销量数字那么简单。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给一个看似欣欣向荣的市场“泼冷水”呢?

答案其实就藏在市场的繁荣景象背后,那就是愈演愈烈的“内卷”,尤其是残酷的价格战。

虽然从数据上看,汽车销量在增长,市场很热闹,但身处其中的汽车厂家们,日子却过得相当煎熬。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出现了,叫做“增收不增利”。

接下来四个月,汽车市场的预期增长率-11.82%?-有驾

我们来看一组更直观的数据。

今年上半年,国内18家上市的乘用车企业,总的营业收入加起来有1.2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4%还多,这说明车确实卖得更多了,钱也收进来了。

但是,最关键的净利润,也就是真正赚到手的钱,却只有26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了超过9%。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饭馆,今年卖出去的饭菜比去年多了一大截,营业额也上去了,结果年底一算账,发现利润反而变薄了,甚至有些菜品是亏本在卖。

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里非常普遍。

18家车企里,虽然大部分收入都增长了,但净利润跟着增长的却没几家,还有好几家本来就亏损,所谓的利润增长也只是亏得比以前少了一点而已。

整个行业的利润,几乎就靠着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在支撑。

为什么会这样?

根源就在于无休止的降价。

大家作为消费者,应该感受最深。

这两年买车,总感觉等等还会有更低的价格。

新车一上市,没过多久就可能来个“官方降价”;明面上的价格战被叫停了,厂家们就换着法子搞“隐性降价”,比如增加配置不加价,或者推出价格更低的“青春版”、“冠军版”。

根据相关统计,今年前八个月,乘用车市场的新车平均降价幅度已经达到了2万元,降价幅度超过了10%,新能源汽车的降价更是厉害。

接下来四个月,汽车市场的预期增长率-11.82%?-有驾

这种互相“杀价”的竞争,虽然短期内让消费者得了实惠,但长期来看,对整个行业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企业没有了合理的利润,哪来的钱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创新上?

如果大家都在比谁的价格更低,而不是比谁的技术更好、质量更可靠,那最终受损的还是我们消费者,因为我们可能买不到更有竞争力的好产品。

所以,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国家八部委出台的这个方案,就能明白其良苦用心了。

这个看似“保守”的销量目标,其实是在给整个行业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大家冷静一下,不要再卷了!

国家现在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销量数字有多么亮眼,而是整个汽车产业能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这个方案,与其说是增长蓝图,不如说是一剂给过热市场注入的“清醒剂”。

它是在引导企业把发展的重心,从拼价格、抢份额的低水平竞争,转移到提升技术、打造品牌、优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来。

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思路正在进行一次重要的转型。

我们已经连续多年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需要用庞大销量来证明自己的阶段。

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而一个强大的汽车工业,需要的是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品牌响亮、并且能够持续盈利的健康企业,而不是一群在价格战泥潭里相互消耗的“虚胖子”。

所以,国家通过设定一个相对温和的增长目标,实际上是在给企业减压,鼓励它们放慢脚步,修炼内功。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一味地猛冲可能会导致后程乏力,适当地控制节奏,保存体力,才能最终取得好成绩。

这短暂的“降速”,是为了换取未来更长久、更高质量的“加速”。

这不仅关系到汽车行业的未来,也是我们国家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缩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