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回应碰撞事件,乘龙重卡怒斥虚假宣传引风波

当一辆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将一辆乘龙重卡撞至“四轮弹起,驾驶室倾倒”的奇观,并在发布会上大肆宣扬其“极致安全”时,一场关于汽车安全测试公信力的信任危机便轰然引爆。这并非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赤裸裸地揭示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安全验证与营销宣传之间,那道早已模糊不清的道德与法律边界。
重卡与电动车碰撞测试现场图

理想汽车在2025年7月29日发布纯电SUV理想i8时,高调展示了其与乘龙重卡的碰撞视频。视频中,理想i8车身结构完好,气囊全开,而作为“垫脚石”的乘龙卡车却惨不忍睹。随后,乘龙卡车怒斥理想侵权、虚假宣传,直指其“自定义碰撞条件,特定设计非常规测试场景”。理想汽车与委托方中国汽研则辩称测试合规,但强调其为“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仅为验证理想i8性能,并非评价其他品牌。这场罗生门,彻底撕开了汽车安全测试被营销绑架的行业潜规则,动摇了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认知基石。

此次风波的核心,在于汽车碰撞测试这一严肃的科学验证,正被无底线地异化为营销“春药”。车企热衷于“定制化测试”,通过人为调整碰撞速度、角度、配重,甚至选择性披露数据,刻意制造出“戏剧性”的视觉冲击,以达到营销目的。这种“安全秀”模糊了科学验证与商业宣传的界限,让消费者误以为实验室里的“奇迹”等同于真实世界的普适安全标准,从而形成严重的认知偏差。例如,乘用车与商用卡车在结构、质量、安全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即便在特定条件下能实现“小车撞飞大车”,其在真实交通事故中的参考价值也微乎其微,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物理学魔术。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在此次事件中被推上了审判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作为此次测试的执行方,其“既当裁判员又当服务员”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公众对其公正性的强烈质疑。尽管中国汽研声明测试符合规定,但其未能公开具体的测试参数、卡车采购凭证及车辆状态核查记录,这种信息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外界的疑虑。当检测机构的生存依赖于车企的商业合作,其测试方案设计便可能无形中向“戏剧性结果”倾斜,而非完全基于客观公正的科学原则。长此以往,这不仅损害了机构自身的声誉,更可能扭曲整个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最终导致消费者信任的全面崩塌。

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测试的认知偏差,是这场营销乱象得以滋生的温床。面对车企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强制性认证与营销展示的本质区别。C-NCAP、C-IASI等标准化碰撞测试结果具有法律效力,是购车的重要参考;而车企自行委托的“非标测试”,更多是为营销服务的“定制化表演”。消费者应警惕那些“反物理常识”的视觉奇观,转而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标准化测试报告,以及车辆在真实交通事故中的大数据表现。若遭遇涉嫌虚假宣传或误导性信息的行为,消费者应积极通过12315平台投诉,并注意保存宣传资料、测试视频等关键证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东风柳汽倡导安全驾驶,强调“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呼吁遵守交通法规,共筑安全壁垒。

重建汽车安全的信任基石,已是刻不容缓的道德与技术双重命题。我们必须呼吁行业建立“测试透明化公约”,强制要求车企披露所有非标测试的详细参数设置、车辆状态及对比基线,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复核机制。监管部门,如工信部和中汽协,应填补非强制性测试的监管空白,明确测试的边界和信息披露要求,严惩虚假宣传。车企应回归产品本质,将重心放在提升车辆的实际安全性能上,并通过透明、负责任的方式进行宣传,而非通过“制造奇观”来吸引眼球。第三方检测机构则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保持绝对的独立公正,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安全不是一场秀,它是对每一个生命最庄严的承诺,更是技术进步的道德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