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开过车吗?哪怕没有,身边总有一个朋友说起:“这车平时开着还行,但不知咋回事,越开问题越多,油耗越来越高,真不禁折腾!”听完你一脸疑惑,但他怎么都想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
类似的场景你应该不陌生。有时候我们对身边事的认知,真的需要时间来慢慢打磨。车就是这样一个被误解的存在,它像极了你的身体,开始不太分明,久了后你怎么对它,它也会怎么回馈你。
我们聊聊最典型的一件事:给车换机油。一些人觉得,小牌子便宜的机油够用了,“买菜车”就别折腾,没必要讲究。结果呢?他们常抱怨自己的车,开了几年毛病就冒了出来,卖的时候还不值钱。
我身边真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对车子的爱,就是“能开就行,能省则省”。而保养的人,看似“喜把车拽上档次”,但几年后再去二手车市场看差距立马出来了。同年同款的车,懂养护的人车辆状态良好,出手价格还能让人一口答应;但一个劲省钱不保养的呢,就得听买方各路挑毛病,还得接受压价。
说个数据,根据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二手车指导文件,车子的保值率和贬值弹性是由多种因素叠加的,质量固然重要,但用车人对车的养护和保养,直接决定车子的“长期可靠指数”。这东西说起来模糊,但懂行的人都明白,那就是积少成多,车况从里到外慢慢拉开差距。你舍不舍得用好机油,对车的影响可能要几年后才真显现。
真巧,我家有个二舅他就是修车的,平时没事就爱讲新车、机油、热车啥的。有次一表弟刚提了新车,到底能不能跑高速这事让他纠结了老半天,死活不敢踩油门,生怕一个不小心伤了车。二舅直接笑出声,开车带他回老家,跑了一路高速才下车。那时候我才懂,原来新车磨合期的重要性不是开慢点、随便看着办,而是按手册规定科学磨合。
有些人或许连用户手册都没翻过,直接瞎操心,啥也不敢碰。新车才买回来还想着载重对悬挂有影响,怕跑快对发动机会“窜气”,甚至早上启动后不仅原地热车一两分钟,还要多等一会,生怕不够热。理是对的,但吧,过度了。懂车的人都知道,好热车不意味着原地撸,这种操作反而可能搞出积碳来。
除了用车和驾驶习惯,其实车主们“装扮”车这件事吧,也暗藏玄机。我看到过不懂车的朋友,刚提新车,把一大包装饰品往车里嘟嘟囔囔地塞:座椅套、汽车摆件甚至挂了一排香水瓶子吊饰,生怕少点“仪式感”。我心里直犯愁,有些东西挂眼前遮视线还碰撞头盔,一点儿不安全。
你再瞅懂车的人,他们往往看似用车简单朴素,但能轻松区分“啥值得花钱啥别多余”。座椅不套东西保持原厂材质的透气度,车垫都得是防滑又环保的。有什么新车赠送的摆件,还得斟酌它摔车时会不会砸了玻璃。
说到保养,这又是一场“智者显身手”的大考验了。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第一辆车刚买回来,对着4S店推啥就接啥,不敢质疑,更不敢说“不”。清洗油路、换耗材、发动机养护,你也不知道它们用啥标准判断的,反正也是“来者不拒”的。结果到了保养完手里账单来,两行热泪直下。
后来,我做了汽车博主算是真正打开了世界新大门。看车、试车、亲自研究,再结合着看权威媒体的调查,才醒悟过来:懂车不等于跟风,而是要会分辨优劣。比如矿物质机油长期用会加快磨损,热车并不需要等很久,相反慢慢开车也能同步温度回升。更不用总在4S店做太多额外项目,反而预算能省下来买点高端的记忆座椅还香得很。
而关于车的细节保养,比如刹车油、火花塞这些,我从不硬按公里数到点更换。这里也有典型案例懂车的人会时常检查发现问题才换;不懂车的呢,就叫4S店“校表”搞定,到最后不仅浪费了钱,零件还被提前节奏搞坏,根本没必要。
再多说一个开车的习惯。我们这里南方最近天气凉了,大家早晨开车时都挺老实,热车等个半天的车主还真不少。懂车的司机通常是稍等启动后只用慢慢开车边走边热就完事。有些不懂车的,非觉得这叫“爱车贴心”,结果吧发动机噪音多不说,车辆用到几年后轮胎、变速箱小毛病一堆。
最后讲个看着“无所谓”,其实很影响车寿命的问题:洗车。尤其是那些加油站带的大滚刷自动洗车机。这个东西是方便,价格也便宜,但谁用谁知道,洗着洗着,你会发现自己的车漆完全没有光亮了,悄悄变得黯淡无光,想补救还得去花大价钱抛光,最后真是亏了。
所以呀,车不只是代步工具,也是一种长期陪伴的投资。如果我学到一个硬道理,那就是用心呵护它,后面省心的日子会多点,花钱也不那么多。换句话说,你对它了解得越多,它也能更贴心。“买车容易养车难”?多数时候,车的钱花了倒也不冤,真冤的都是由于“不懂”而浪费的那些。
了解车,是养好一辆车的前提。这事,再早些知道或许能少走不少弯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