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也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说的是比亚迪最新的插电混动技术,也就是那个号称能跑两千多公里的第五代DM技术,居然又一次登上了清华大学专业教材的封面。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热闹起来了。

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有驾

有人觉得这是咱们中国汽车工业的骄傲,是技术实力的铁证;但也有人心里打鼓,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一个汽车品牌的技术,怎么就成了中国顶尖学府的“封面明星”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真的技术过硬,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咱们得先说说大家为什么会有疑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插电混动车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算太好。

早期的那些混动车,给人的感觉就像个“矛盾体”。

有电的时候,开起来确实安静又省钱,跟电动车差不多,感觉挺香的。

可一旦电池电量用完了,那体验可就一言难尽了。

发动机不仅要驱动车辆,还要给电池充电,负担特别重,噪音大不说,油耗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有驾

所以那时候流行一句话,叫“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

车主们每天都得惦记着充电,生怕开到没电,续航焦虑一点没少,反而多了一份油耗焦虑,感觉像是伺候着两位“爹”,体验并不算好。

而且,为了协调发动机和电机两套系统,车子的结构搞得特别复杂,零件一多,出故障的概率自然也高,维修保养起来也麻烦。

就在大家对插电混动技术普遍不太看好的时候,比亚迪推出了它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也就是第四代DM技术。

这个技术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用一种非常简单直接的思路,解决了上面说的那些核心痛点。

它没有像当时一些其他品牌那样,非要在发动机和电机之间加上一套复杂的多档位变速箱,试图让两个动力源在各种情况下都参与驱动。

比亚迪的想法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开车的场景。

在城市里上下班,路况拥堵,车子走走停停,频繁地启动和刹车。

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有驾

这种工况恰恰是传统燃油发动机效率最低、最费油的时候。

比亚迪的DM-i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索性让发动机“退居二线”,主要任务就是稳定地在一个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像一个安静的发电机一样,把产生的电能供给电池和驱动电机。

而驱动车轮这个活儿,就完全交给了效率极高的电动机来完成。

这样一来,车子在市区里开起来,感觉就和一辆纯电动车一模一样,非常安静、平顺,而且因为发动机总是在最舒服的状态下工作,发电效率高,油耗自然就降下来了。

那要是上了高速公路呢?

高速巡航的时候,车速稳定,这正是发动机大显身手、效率最高的区间。

这时候,系统就会通过一个简单的离合装置,让发动机直接连接到车轮上进行驱动,把能量传递的损耗降到最低。

如果需要急加速超车,那也好办,发动机和电动机这对“兄弟”就一起上,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动力。

这套逻辑,用最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市区用电、高速用油、急加速油电合力”的智能切换,把发动机和电机的优点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有驾

所以我们看到,搭载这套技术的比亚迪秦PLUS,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能做到惊人的3.8升,比很多以省油著称的日系混动车还要低,而且满油满电能跑一千多公里。

正是因为这种颠覆性的表现,在2021年,这套第四代DM技术就已经被清华大学的教材选作封面,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然而,比亚迪并没有就此止步。

今年,他们又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

这次的升级,可以说是把节油和续航做到了一个近乎极致的水平。

他们把发动机本身的热效率提升到了46.06%,这个数字是目前全球量产汽油发动机里最高的。

这是什么概念呢?

通俗点说,就是你加进去的每一滴汽油,有将近一半的能量都能被有效地转化成驱动车辆的动力,能量的利用率高得吓人。

再加上更先进的电控系统和电池管理技术,最终的结果就是,搭载这项技术的秦L和海豹06车型,官方公布的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2.9升,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直接突破了2100公里。

比亚迪插混不行,清华教材一锤定音,DM5.0再登封面-有驾

2.9升的亏电油耗,意味着就算你完全不充电,把它当成一辆纯燃油车来开,每公里的花费也只有两毛钱多一点,和在家用充电桩充电的成本相差无几了。

而2100公里的续航,则意味着从北京出发,可以一口气开到广州甚至更远,彻底消除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这种技术带来的用户体验是革命性的。

所以,当清华大学再次更新教材,把第五代DM技术的结构图印在封面上时,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成功,而是技术路线本身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它代表了当前插电混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更深层次来看,比亚迪和清华大学之间形成的这种良性互动,也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知道,比亚迪每年都会从清华、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招聘大量的优秀毕业生,这些拥有最前沿知识的年轻人才,进入企业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了推动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他们参与研发出的像DM5.0这样的世界级技术成果,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后,又反过来成为清华大学课堂上最鲜活、最前沿的教学案例,被写进教材,用来培养下一代的工程师。

人才从高校输送到企业,企业用领先的技术成果反哺教育,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产学研”闭环。

这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和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日益成熟的一个缩影。

所以,当看到比亚迪的技术再次登上清华教材封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的胜利,更是一种自信的体现,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到引领的一个有力证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