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近来着实热闹非凡,一季度报表堪称亮眼,营收逾七百亿,利润更是扶摇直上,新能源车销售亦是热火朝天。
这般光鲜背后,乃是吉利高举的“一个吉利”战略整合大旗。
初看之下,似仅为车企内部的例行调整,然细细咂摸,此事绝非泛泛之举。
那么,“一个吉利”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简而言之,便是要将吉利麾下的诸路兵马,譬如吉利银河、领克、极氪等等,聚拢成一个铁拳。
这听来颇具合理性,毕竟资源统筹,能节约开支,提升效能。
然而,疑问随之而来,这些品牌原先各具千秋,客户群体亦不尽相同,如今生硬地捏合在一处,真能奏响1+1>2的凯歌吗?
有论者谓,此举乃吉利为更从容地应对新能源汽车的挑战。
此言不虚,当下新能源车市竞争之惨烈,可谓白热化。
特斯拉降价似挥金如土,比亚迪亦步亦趋,紧追不舍。
吉利欲在新能源赛道上疾驰,整合资源实属必然。
然其中亦暗藏隐忧,倘若整合不当,反倒将各品牌的禀赋消磨殆尽,则不免顾此失彼。
立足于消费者的视角,大家最为关切的,莫过于车品是否上乘,价格是否公允。
吉利推行“一个吉利”,说白了,意在削减成本,增厚利润。
此固然无可厚非,企业经营,若无盈利何以立足?
然若为压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抑或降低服务水准,则消费者断难买账。
再来看看管理层的轮替。
李东辉擢升为集团副董事长,安聪慧执掌CEO印玺,淦家阅则荣任吉利汽车集团CEO。
此番人事更迭,看似寻常的人才流动,实则折射出吉利对未来战略的深邃考量。
李东辉擅长资本运作,安聪慧阅历丰富,淦家阅则更富朝气,亦更贴近市场脉搏。
此等搭配,兼具经验与活力,然能否真正发挥效用,尚需观其协同配合之功。
吉利此番整合,实则亦为我们洞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棱镜。
往昔,中国车企多为各自为战,竞相压价,比拼配置。
而今,大家逐渐醒悟,仅凭此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尚需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一较高下。
吉利冀望通过“一个吉利”战略,构筑一个更为强大的体系,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亦有人忧虑,吉利是否会重蹈“大而不强”的覆辙。
盖因,规模扩张之后,管理难度势必攀升,效率亦可能随之滑坡。
吉利若欲真正实现“效率革命”,尚需在管理层面精耕细作,力求各品牌既能协同作战,又能葆有各自的独特性格。
单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吉利在全球铺设了逾九百个终端,覆盖八十六个国家。
此番数字颇为惊人,足见吉利在全球市场的扩张速度之迅猛。
然扩张过速,亦易滋生问题,譬如质量把控、售后服务等等。
吉利若欲真正跻身国际化品牌之列,尚需在这些方面倾注更多的心力。
当我们目睹吉利高呼“2025年销量目标271万辆,其中新能源目标150万辆”的口号时,除了歆羡其雄心壮志,亦应明晰其所面临的挑战。
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诡谲,竞争对手亦在不断精进。
吉利若欲达成此宏伟目标,不仅需整合好内部资源,更需矢志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吉利”战略,与其说是内部的一次简单整合,毋宁说是吉利对未来的一次豪赌。
若能奏凯,吉利便可跃居中国汽车产业的执牛耳者;若不幸失利,亦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这场“效率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