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市场“价格战”背后:谁在透支未来,谁又能笑到最后?

大众汽车高管贝瑞德最近的一番话,把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现状揭了个底朝天。一个词形容——乱!如今国内有上百个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拼杀,眼下最火爆的打法就是“降价换销量”。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暗流涌动。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可结果却可能是赔本赚吆喝。

贝瑞德的话并不难懂,他直指当下这场混战根本不理性。你方唱罢我登场,厂家们一窝蜂地压低售价,为的是抢占更多用户。但问题来了,这些纯电车企虽然销量蹭蹭往上涨,却几乎没几个能真正赚钱。账面上的红利只是数字游戏,没有利润支撑,企业哪来的钱去搞研发、升级技术?别说什么弯道超车了,说不定还没等拐弯就已经掉队。

更值得玩味的是,大众作为老牌巨头,也不得不卷进这场价格拉锯。他们当然清楚,一味打价格牌只能把自己逼进死胡同。一旦品牌沦为廉价代名词,再想抬头就难如登天。当年诺基亚手机遍地开花,不也被后来者拍死在沙滩上?品牌价值这个东西,看似虚无缥缈,但失去了它,就像房子没有地基,再漂亮也经不起风雨。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政府开始出手整顿,比如出台供应商付款周期的新规。这种监管动作表明,高层已经意识到行业泡沫的风险,希望通过规范竞争,让市场回归理性。不过,要让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厂商立刻收手停战,无异于让猫改吃素——短期内想看到整合和回暖,还得再等等。

中国电动车市场“价格战”背后:谁在透支未来,谁又能笑到最后?-有驾

其实,“降价促销”这招,在任何行业都是把双刃剑。一时爽快带来热闹景象,但长期来看,无序竞争只会劣币驱逐良币。不仅企业自身元气大伤,还会拖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节奏。如果大家都只盯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又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做技术、塑造口碑?

要走出这个怪圈,需要的不只是政策引导,更需要企业家拿出长远眼光。有魄力、有担当的公司应该学会适度自律,把精力用在产品创新和服务体验提升上,而不是天天琢磨怎么比对手多便宜五千块钱。同时,也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动优胜劣汰机制,让那些靠补贴、靠烧钱活着的小作坊早点退出舞台,把机会留给真正有实力、有梦想的人。

或许有人觉得,现在消费者买车便宜了,有啥不好?可真到了人人都亏本卖货的时候,你敢保证三年后还有人愿意认真造好每一辆车吗?等到那一天,是不是该问问:我们到底是赢得了一时热闹,还是丢掉了整个未来?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第6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