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汽车新闻,发现一个挺值得琢磨的现象——2025年10月19日,日产汽车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全球首款插电混动轿车N6和搭载鸿蒙座舱的天籁,一副"拼命转型"的架势。这事儿在汽车圈引起不小讨论:"日产这是终于醒悟了?""合资品牌开始抱华为大腿了?"有意思的是,就在日产高调宣布新车计划的同时,网友翻出了个冷知识:曾经和奇骏并列的"双子星"——楼兰(Murano),早在2024年前后就已经在国内悄悄停产了,官网上连完整的产品页面都找不到了。要知道,这两款车当年可都是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台柱子"——奇骏靠性价比收割家庭用户,楼兰凭跨界造型吸引小资群体。但到了2025年,"卷"到极致的国产新能源车把合资燃油SUV打得节节败退,奇骏靠着e-POWER混动勉强续命,楼兰却彻底从市场消失了。那问题来了:同样是日产SUV,为啥奇骏还能硬扛,楼兰却"怂了"?这两款车到底有啥本质区别?咱今天就从楼兰停产和奇骏求生这个"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扒起。
日产楼兰停产背后,奇骏和楼兰的"待遇差"说明了啥?
先敲黑板划重点:楼兰在国内已经实质性停产了,虽然日产官方没发正式公告,但所有迹象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车凉透了。官网上楼兰的产品页面只剩个空壳,没有报价、没有经销商查询、没有试驾预约,活脱脱一个被遗忘的"弃子"。有人专门跑去4S店问,销售顾问的回答更扎心:"楼兰?我们店去年就没进过新车了,库存早清完了,您要真想买得去外地找找,估计也就剩几台压箱底的展车。"反观奇骏呢?不仅产品线还在持续更新,2023年还推出了e-POWER超混版本,虽然销量比巅峰期腰斩了,但至少还在市场上"活着",而且东风日产还给它配了不少促销资源,经销商也愿意备货。
这待遇差距可不是偶然,背后其实是日产中国在"止血求生"。
为啥这么说?
因为2025年的中国SUV市场已经彻底变天了,不是十年前那个"挂合资牌子就能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现在啥情况?新能源车"降维打击"传统燃油车。比亚迪宋PLUS DM-i起售价13.58万,馈电油耗3.9升每百公里;理想L6起售价24.98万,增程式综合续航1390公里——这俩把15万到30万价位的燃油SUV逼到墙角。奇骏虽然也推了e-POWER混动版本,综合油耗约6升每百公里(市区工况甚至能低到3.7-5.5升),起售价18.99万,虽然比宋PLUS DM-i贵了5万多,但好歹还算跟上了混动大潮,勉强能在市场上分到点残羹冷炙。但楼兰呢?从2015年国产到停产,整整十年死守纯燃油路线,2.5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轻轻松松上10升,市区拥堵路段甚至飙到12、13升,起售价23.88万——你想想,同样的价钱能买理想L6,能买问界M7,甚至加点钱能够到宝马X1入门款,谁脑子抽了会选一台"油老虎"?楼兰停产前最后几年,年销量不到5000台,奇骏虽然也在下滑,但2025年前几个月月均销量还能维持3000-4000台,差距足足十几倍。
楼兰这车定位压根就"四不像"。奇骏的人设很清楚——我就是家用5座城市SUV,空间大(轴距2706毫米),皮实耐用,保养便宜,目标用户锁定"预算15到25万、图省心的家庭用户",买菜接娃偶尔自驾游,一辆车全搞定。楼兰呢?号称"跨界轿跑SUV",溜背造型看着挺拉风,实际上牺牲了后排头部空间(比奇骏少整整3厘米,个高的人坐后排脑袋顶车顶),2+2+3的7座布局听着唬人,第三排根本坐不了成年人,塞俩小学生都嫌挤。动力也尴尬,2.5升V6自吸发动机拉着1.8吨的车身跑高速,0到100公里加速要9.6秒,比宋PLUS DM-i(7.7秒)慢了整整2秒,肉得你怀疑人生。说白了,它既没奇骏实用,也没汉兰达(7座大空间标杆)能装,更没宝马X4(真正的轿跑SUV)有逼格,活生生把自己卡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谁也不讨好。
还有个更狠的操作,就是日产自己把资源全往奇骏身上堆。东风日产花都工厂(主产奇骏)虽然产能利用率也在下降,但至少还在正常生产;襄阳工厂(主产楼兰)早就传出"产线停工"的消息,工人都调去其他车型了。经销商拿不到车,自然没法卖;卖不动,厂家就不愿意分配产能,恶性循环。当时很多楼兰车主还在论坛里抱怨"这车保养配件越来越难找",结果没过两年,楼兰就彻底从市场上消失了。现在回头看,日产不是不知道楼兰撑不下去,而是选择"温水煮青蛙",慢慢把它从产品阵容里剔除,连个正式的"告别仪式"都懒得给,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凉了。
从车型基因到市场策略,日产奇骏e-POWER混动和楼兰到底哪里不一样?
可能有人纳闷:奇骏和楼兰都姓"日产",都是SUV,咋差别能这么大?
其实往深了扒,这俩从娘胎里出来就不是一路货色,压根就不是亲兄弟,顶多算远房表亲。
先说车型定位,这事儿得从出生讲起。奇骏(X-Trail)诞生于2000年,到2025年已经是第五代车型了,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000万辆,妥妥的"全球爆款"。它的设计哲学特别直男——"家用第一,兼顾越野",啥花里胡哨的都不搞,就奔着实用去。你看第五代奇骏(2021年换代上市),方方正正的外观,风阻系数0.33,虽然不算特别低但绝对够用,2706毫米轴距保证后排三个成年人坐着不憋屈,后备箱容积565升到1500升(后排座椅放倒后),搬家拉货都不在话下,底盘离地间隙213毫米,能应付烂路和马路牙子,还配了适时四驱系统,雨雪天气不打滑。说白了,奇骏就是奔着"一辆车搞定上下班通勤+周末带娃郊游+过年回老家走亲戚"这种全场景需求去的,它不追求你开着有多拉风,但保证你用着顺手,养着省心。
楼兰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它诞生于2002年,最早是冲着北美市场去的,2015年才引进国产。设计逻辑走的是"跨界美学"路线——溜背车顶模仿轿跑车,悬浮式车顶营造运动感,V-Motion家族式前脸在2015年那会儿确实挺惊艳,往车展上一摆,回头率不低。但为了这个造型,牺牲了多少实用性?溜背导致后排头部空间局促,身高175厘米的人坐后排,头顶离车顶就剩两指宽,再高点就得歪着脑袋坐;7座布局听着美,第三排腿部空间比飞机经济舱还挤,成年人坐进去跟叠罗汉似的,只能应急用;后备箱开口还小,放个28寸行李箱得斜着塞,更别提装大件物品了。楼兰的目标用户是那种"不需要极致实用性,就想要点个性和调性"的小资群体——比如设计师、自由职业者、不打算生二胎的DINK家庭,追求的是"开出去有辨识度,不跟满大街的CR-V、途观撞脸"。问题是,这群人在中国市场本来就是小众,到了2025年经济下行压力大,大家买车第一考虑的变成"省钱+实用",楼兰这种"华而不实"的定位就彻底没市场了。
再说动力技术,这是两车命运分叉的转折点。奇骏在2023年推出了e-POWER混动版本,这是日产的"增程式混动"技术——发动机不驱动车轮,只负责给电池充电,纯靠电机驱动,综合油耗约6升每百公里,市区工况下甚至能低到3.7-5.5升。虽然比不过比亚迪DM-i那3.9升的馈电油耗,但在合资品牌阵营里已经算"能打的"了。而且e-POWER保留了燃油车的便利性,不用装充电桩,加油就走,吸引了一大批"想省油但不想折腾充电"的保守派用户。楼兰呢?从2015年国产到停产,整整十年都是2.5升V6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186马力,扭矩246牛·米),匹配CVT变速箱。这套动力放在2015年算"平顺舒适",但到2025年完全就是老古董了:动力肉,0到100公里加速9.6秒,比宋PLUS DM-i慢两秒多;油耗高,市区工况12到13升每百公里,高速也得9升打底;而且连48伏轻混都没有,更别提插电混动或者纯电版本了。在满大街都是新能源车的2025年,这套纯燃油动力就像"还在用诺基亚的人",被时代狠狠甩在了后面。
价格策略上的差异能说明问题。奇骏e-POWER的官方指导价是18.99万-19.99万,虽然经销商优惠不多(顶多几千块),但这个价格在合资混动SUV里已经算"良心价"了——同级的本田CR-V e\:HEV起售价超过21万,丰田RAV4双擎起售价也要23万以上,奇骏e-POWER便宜了至少2-3万。日产很清楚:在国产新能源车围剿下,合资燃油车不降价就是等死。所以奇骏拼命用"性价比"续命——18.99万能买到e-POWER混动+适时四驱+L2级辅助驾驶,虽然配置比不过国产车那么花里胡哨,但"日系耐用+省油"的老口碑还能吸引一批中年用户,尤其是那些开过老款日产车、对品牌有感情的人。楼兰呢?停产前的官方指导价23.88万-31.58万,经销商优惠最多1万,实际成交价22万起。问题是:22万能买啥?理想L6 Pro智能焕新版24.98万(增程式+综合续航1390公里+空气悬挂),问界M7(华为鸿蒙座舱+激光雷达+全车OTA),甚至汉兰达(7座大空间+二手保值率高)。楼兰凭啥值这个价?溜背造型?V6发动机?这些在2025年根本不是加分项,反而成了"华而不实、不接地气"的槽点。日产不愿意大幅降价,是怕"砸了品牌形象",但这恰恰暴露了它对市场变化的迟钝——现在的消费者要的是"这车值不值",不是"这车看着有没有面子"。说白了,奇骏是"认清现实、弯腰捡钱",楼兰是"端着架子、等着饿死",同样是日产,一个活得累但还有口饭吃,一个活得骄傲但最后饿死了。
从"双子星"到"一强一弱",日产楼兰和奇骏的分化背后藏着啥深层原因?
现在问题来了:奇骏和楼兰都是日产SUV,为啥命运差这么多?
往深了扒,这事儿不只是产品好坏那么简单,而是折射出日产中国、甚至整个合资品牌阵营在2025年面临的"生死抉择"。
第一个原因,市场需求彻底变了,谁转型快谁活得久。2015-2020年,中国SUV市场还在"野蛮生长"阶段,那时候用户需求很朴素:空间大点、油耗低点、牌子响点就行。楼兰的"跨界设计"在那会儿还算新鲜玩意儿,奇骏的"家用实在"也能卖得动。但到了2025年,市场彻底变天了。新能源车"降维打击"燃油车,比亚迪、理想、问界这些品牌用"更低油耗(或者纯电)+更智能座舱+更大空间"把合资燃油SUV的优势全碾压了。举个例子,理想L6:增程式综合续航1390公里,纯电续航212公里,车机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流畅度吊打楼兰那8英寸小破屏,空间布局合理舒适,售价24.98万起。用户一对比:我凭啥买楼兰?花22万买个油耗高、配置低、空间小的"老古董",不如加3万买理想L6,续航更长、科技感更强、空间更大。用户心态也变了。2020年以前,还有人愿意为"设计感""情怀"买单,花个二三十万买台楼兰,图的是"不跟别人一样";2025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家买车第一考虑的变成"省钱+实用",恨不得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奇骏的e-POWER混动(综合油耗6升,市区更低)、大空间(能装)、低维护成本(日系耐用)正好踩中需求;楼兰的溜背造型(牺牲空间)、高油耗(2.5升V6)、高售价(22万起)全是反向操作,不凉才怪。
第二个原因,品牌战略失误,日产"押错宝"了。日产中国在2015年前后野心很大,同时推奇骏(家用)、楼兰(跨界)、途达(硬派越野)三款SUV,想覆盖全价位全人群,一口吃成个胖子。问题是,三款车都要投入研发、营销、渠道资源,但中国市场变化太快了,日产根本来不及同时维护三条产品线。最后的结果是:奇骏靠历史积累勉强撑住,楼兰和途达都成了"弃子",途达早就停产了,楼兰也步其后尘。日产在电气化转型上太保守了。丰田2020年就开始大规模推双擎混动,卡罗拉、凯美瑞混动版销量占比逐年提升;本田也有i-MMD混动系统加持。日产的e-POWER技术其实不差,但直到2023年才在中国大规模铺开(奇骏e-POWER 2023年5月上市),错过了2020-2022年的"混动黄金窗口期"。楼兰更惨:从2015年国产到停产,整整十年没有任何电气化动作,连48伏轻混都没搞,活生生把自己"作死"了。现在回头看,日产不是不知道市场在变,而是行动太慢、决心不够,总想着"再等等看",结果等来的是市场份额被国产车蚕食殆尽。2025年10月19日日产宣布要推N6插混轿车和鸿蒙座舱天籁,这才算真正"醒悟"了,但对楼兰来说已经太晚了。
第三个原因,渠道和用户运营能力天差地别。奇骏在中国卖了20多年,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全国保有量超过200万辆。这些老车主的口碑传播、置换需求、车友会社区运营,构成了强大的"护城河"。2025年,很多奇骏老用户换车时首选还是奇骏e-POWER,原因很简单:"开习惯了,信得过,而且日产给老车主置换优惠力度大,旧车能多抵点钱。"楼兰呢?从2015年国产到停产,全国保有量估计不到10万辆,车主社区基本没有活跃度,连个像样的车友会都组织不起来。4S店销售都坦言:"楼兰车主来保养,我们都快不认识他了,一年见不到几次。有的车主两三年才来一次,平时都不知道跑哪去了。"没有用户基础,就没有复购和转介绍,新客户又被高油耗、高售价、低性价比劝退,形成恶性循环。说白了,奇骏和楼兰的分化,表面上看是产品力差距,实际上是日产对市场判断、技术转型、用户运营三重失误的叠加结果。奇骏能活到现在,靠的是"历史遗产"和"痛定思痛的转型";楼兰凉了,怪的是"战略短视"和"不接地气"。
日产奇骏e-POWER和楼兰的疑问你也有吗?
楼兰停产的消息虽然没有官方正式宣布,但各大汽车论坛、车主群的讨论热度一直不减。有人骂日产"割韭菜不负责任",有人感慨"一代神车就这么没了",还有人理性分析"这就是市场规律,怪不得谁"。咱挑几个讨论最热烈的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也是问得最多的:"楼兰真的要停产了吗?
现在还能买到吗?"从目前掌握的信息看,日产官方没有正式发公告说"楼兰停产",但"实质性停产"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了:官网页面降权、经销商拿不到新车配额、襄阳工厂产能闲置、二手车市场价格跳水。想买的话,部分经销商手里还有少量库存车,主要是2024年积压下来的,但颜色配置选择很少,基本上就是"有啥买啥",而且别指望有多少优惠,因为"物以稀为贵",销售还会跟你说"这是最后一批了,以后想买都买不到"。但说实话,真心劝你三思:买一台快要停产的车,后续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保值率全是大问题。万一哪天某个零件坏了,4S店告诉你"这个件厂家不生产了,得从其他车上拆或者等海外调货",你就知道啥叫欲哭无泪了。同样的价格,真不如考虑奇骏e-POWER,或者干脆看看国产新能源SUV,至少售后服务有保障。
第二个问题:"奇骏e-POWER值得买吗?
会不会也被淘汰?"这得分短期和长期看。短期来说(2到3年内),奇骏e-POWER还是有竞争力的。理由有三:混动油耗6升,比纯燃油版省一半,跑长途比纯电车省心(不用到处找充电桩);18.99万起步的价格配上日系耐用口碑,对预算有限、图省心的保守派用户还是有吸引力的;东风日产全国有800多家4S店,保养维修很方便,不像某些新势力品牌,车卖出去了服务网点跟不上。但长期看(5年以后),奇骏e-POWER的前景就不好说了。国产新能源车技术迭代速度太快,2030年插电混动可能都不香了,到那时候纯电续航普遍1000公里以上、充电15分钟充满、电池成本降到白菜价,奇骏这套增程式混动还能不能打问号。看日产能不能持续"与时俱进",不断升级技术、降低成本、优化体验,如果还是像对待楼兰那样"温水煮青蛙",那奇骏也迟早步楼兰后尘。
第三个问题:"同样价格,选奇骏还是选国产新能源SUV?"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得看你自己的需求和使用场景。选奇骏的理由:不想折腾充电桩,家里没有固定车位或者充电条件不方便,加油更自由;信任日系品牌的耐用性和保值率,开个十年八年不用太操心;需要四驱系统应付烂路、雨雪天气或者偶尔越野,很多国产新能源SUV都是两驱版本,通过性稍差。选国产新能源SUV的理由:追求更低用车成本,纯电或者插混每公里5到10分钱,奇骏e-POWER怎么也得3毛钱;要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国产车普遍配高通8295芯片、激光雷达、全车OTA,科技感碾压奇骏;要更大空间和豪华感,理想L6、问界M7的内饰用料、空间布局比奇骏高一档。简单总结:家里能装充电桩、追求科技感、预算充足,选国产新能源;不想折腾、求省心、预算有限,选奇骏。
第四个问题:"楼兰二手车能捡漏吗?"理论上可以,毕竟新车价格跌到22万,3年车龄的二手楼兰可能12到15万就能拿下,比同年限的汉兰达便宜5万以上。但风险也不小:保值率极低,你今天12万买来,明年想卖可能只值8万,转手就亏4万;油耗高,2.5升V6市区13升,一年多花小1万油钱,三年就是3万,省下来的车价全填油箱里了;停产后配件供应可能受影响,某个冷门件坏了,等配件能等好几个月。除非你就是特别喜欢楼兰的溜背造型,而且不在乎油耗和保值率,否则真心不建议碰二手楼兰,这就是个"看着便宜、用着贵"的大坑。
日产奇骏和楼兰的"冰火两重天",给合资品牌上了一课!
从楼兰停产和奇骏求生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在新能源车横扫天下的今天,合资燃油SUV想活命,要么像奇骏一样"放下身段、拥抱混动、以价换量",用性价比和口碑硬扛国产车围剿;要么像楼兰一样"死守溢价、拒绝转型、等着出局",最后被市场无情淘汰。日产用这两款车的命运,给整个合资品牌阵营演示了一遍啥叫"适者生存"——不是你产品好就一定能活,看你能不能跟上市场节奏,能不能满足用户真实需求。
奇骏虽然暂时活下来了,但前景也不乐观。国产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速度、性价比优势、本土化运营能力,合资品牌短期内根本追不上。留给奇骏们的时间窗口,可能只剩3到5年。等到2030年,纯电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堪比加油、电池成本降到跟燃油车持平,那时候奇骏e-POWER这套增程式混动还能不能打,真的是个大问号。楼兰的"悄然退场",或许只是合资燃油SUV集体谢幕的序曲,接下来可能还会有"老牌劲旅"倒在新能源浪潮里。
如果预算15到25万买SUV,你会选"还在硬扛"的奇骏e-POWER,还是"降维打击"的国产新能源?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