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咱们总能听到一种声音,说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外国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是越来越不好混了。
好像一提到合资车,大家伙儿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销量下滑,就是品牌魅力不再,听得多了,仿佛这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可就在大家普遍这么认为的时候,老牌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却冷不丁地公布了一份让人有点意外的成绩单。
这份财报显示,通用不仅在自己的北美大本营活得有滋有味,更关键的是,在中国这个被公认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竟然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的盈利,而且市场份额的增长速度,在一众外资品牌里头还拿了个第一。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是我们看错了剧本,还是通用汽车找到了什么独门秘籍?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先抛开一个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通用能稳住局面,肯定是扛不住压力,加入了“价格战”的大军,靠着“跳楼大甩卖”才换来了销量。
但事实恰恰相反。
财报里有一处非常关键但又很容易被忽略的信息,那就是通用的“销售激励支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经销商的返点和给消费者的优惠,在平均车价里的占比,竟然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还要低两个百分点。
这话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通用非但没有大降价,反而在花钱促销这件事上,比同行们还要“节省”一些。
车没怎么便宜卖,销量和利润却上去了,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这说明通用一定是在别的地方下足了功夫,找到了比单纯降价更高级的玩法。
这个更高级的玩法,核心就在于一个深刻的转变:通用汽车的整个发展思路,正在从过去我们熟知的“规模驱动”,悄悄地、但却非常坚定地转向了“效率驱动”。
这两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咱们用大白话来解释一下。
所谓的“规模驱动”,是过去一百年工业时代屡试不爽的法宝,尤其是在汽车行业。
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我使劲扩大生产规模,建更大的工厂,开更多的生产线,车子造得越多,平摊到每一台车上的厂房、设备、研发这些固定成本就越低。
成本下来了,我就可以用比对手更低的价格去抢占市场,或者在同样的价格下获得更高的利润。
丰田、大众这些曾经凭借千万辆年销量称霸全球的巨头,靠的就是这个“大力出奇迹”的办法。
这就像一个面馆,一天只卖一百碗面,房租、人工都得靠这百十来碗面来分摊;可如果它一天能卖一万碗,那每碗面需要承担的固定成本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然而,时代真的变了。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这个逻辑开始失灵了。
因为这里的消费者变得空前“挑剔”,竞争环境也变得异常复杂。
单纯地把车造出来、造得多,已经不能保证你能卖得好。
于是,“效率驱动”这个新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它所追求的“规模”,不再是冷冰冰的产量或者销量数字,而是你的资源投入和最终的市场产出之间,能不能达到一个最理想、最划算的平衡状态。
它考验的不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肌肉”有多发达,更是它的“大脑”够不够聪明,反应够不够快。
它追求的不是单一环节的成本最低,而是从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再到市场营销和用户服务的整个链条,能不能高效地协同起来,把每一分钱、每一份力都花在刀刃上。
这个转变对于通用汽车来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是充满活力和挑战的中国市场,给这位“百年巨人”上了最生动、也最深刻的一堂课。
以前,通用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核心技术,比如成熟的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和模块化平台,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但现在,中国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变了。
他们不再只盯着发动机参数,他们会拿起放大镜去审视你的车机系统反应快不快、操作界面设计得好不好看;他们会体验你的座椅包裹性、支撑性到不到位;他们关心你的智能驾驶系统是不是真的好用、安全;他们甚至期待你的车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隔三差五就能通过在线升级(OTA)获得新功能、新体验。
这些来自中国用户的全方位、高标准的需求,就像一股强大的推力,逼着通用汽车在华的团队必须彻底放下过去的架子,真正俯下身子,去倾听、去感知、去满足用户的每一个想法。
从迎合中国审美的外观设计,到解决里程焦虑的续航方案,再到车内每一个交互细节的打磨,都必须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
通用汽车的董事长玛丽·博拉在致股东的信中也毫不讳言:“在中国,我们的新能源车型表现尤为强劲。”这背后,正是对中国市场深刻洞察和快速响应的结果。
可以说,正是中国市场这片“试炼场”,硬生生地把一个传统的、依靠硬件优势的制造商,锤炼成了一个更懂用户、更懂软件、更懂体验的全能型选手。
这种被“逼”出来的进化,带来的回报也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看到,通用汽车已经不再是一家单纯卖“铁皮”的公司了。
它的软件和服务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比如我们熟知的OnStar安吉星服务,以及越来越先进的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这些软件和服务在今年上半年就为通用带来了高达40亿美元的收入。
这说明通用已经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商业模式正在从“一次性卖车”,向“持续性卖服务+卖体验”的高级形态进化。
这就像我们买手机,硬件本身是一笔收入,但后续的应用商店、云服务等等,还能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
如果通用还固守着过去的燃油车技术和传统的造车理念,只想靠着品牌历史和情怀故事去打动消费者,那么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前沿的市场上,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内卷”,其实换个角度看,它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高效的过滤器,虽然过程很残酷,但它能够无情地淘汰掉那些反应迟钝、效率低下、不思进取的参与者,而最终能够穿越周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那些真正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效率和用户价值刻进基因里的品牌。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这次“逆势上扬”,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投机取巧,而是一场由外到内、深刻的自我革新。
它学会了如何在全世界最复杂的赛场上,用一种更聪明、更高效、也更贴近用户的方式去战斗,从而重新塑造了自身的坚韧与活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