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5℃充电21分钟,广澳高速110公里弯道零接管,开了半年这台15万的增程车我才发现藏着工程师不说的7个门道
凌晨五点半,北京气温零下十二度。我插上充电枪,去旁边便利店买了杯咖啡,回来一看——电量已经从30%跳到70%。旁边一台号称“智能”的电车,车主穿着羽绒服在充电桩前来回踱步,充电功率还卡在20千瓦出不来。他瞟了我一眼,估计心里在骂娘。
这事儿要是放在去年,我也不敢信。
提车那会儿,销售跟我讲什么脉冲加热、电驱余热,我听得云里雾里。真正明白过来,是今年1月那场寒潮。小区里好几台电车趴窝,物业群里骂声一片。我这车倒是没事,插上枪十来分钟就能走,从此算是体会到这套系统的厉害。
当初买车的时候,预算其实可以往上够一够。但看了一圈三十来万的车,总觉得差点意思。后来试驾了这台,价格倒是便宜,可有些配置让我挺意外的。
比如续航这事儿。去年春节,哥们儿开他那台插混从北京往长沙跑,中途给我发微信,说导航显示下个服务区充电要排两小时,整个人都麻了。我当时就想,这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啥时候是个头。
自己开了大半年才琢磨出点味道来。电池28度多,油箱45升,看着都不算大,但真跑起来倒是挺扛造。听修车的朋友讲,这车把六七个零件全塞一块儿了,单这么一改就轻了十几公斤。别小看这点重量,落在油耗上就是实打实的数字。
北京这天气,零下十度的早上,别人还在充电桩前排队,我基本上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补够一天的电量。具体怎么做到的我也说不太清楚,反正就是冬天不像其他车那样掉链子。
上个月走了趟广澳高速,那段路弯多隧道多,正好试试那套辅助驾驶。一百多公里下来,手搭在方向盘上,车自己过弯、自己减速、出隧道又自己提速。当然不能完全撒手不管,但比起以前那种“开一会儿就报警让你握方向盘”的系统,这个确实省心。有时候跑长途,一两个小时才需要接管一次,手没那么酸了。
朋友去年花了三十多万买的车,号称也有辅助驾驶,结果跑高速时不时就要人工干预。他坐我车上体验了一次,下车后憋了半天说:“你这车是不是调教得好点?”我笑笑没说话。
空间这块儿倒是让我挺满意。一米七八的个头,坐后排腿能伸直,地板还是平的。之前开朋友的车,后排中间那个凸起,坐人特别别扭。这车不存在这问题,上次接岳父岳母从机场回来,老两口坐后排一路没喊过累。
后来跟修车的朋友聊天,他说这车平台做得比较低,电机那一块压得很扁,所以地板能做平。我听得半懂不懂,但效果确实在那儿摆着。
车机这方面也还凑合。我这人话多,开车喜欢连着下指令——导航、改道、换歌、调空调、查天气,一口气说下来,车机大部分时候都能跟上。偶尔也有点小卡顿,但比起之前那台车,已经算流畅的了。
有个细节估计很多人没注意到。这车门是无框的,看着挺唬人,但我刚开始担心高速会不会特别吵。结果跑到一百二三十的时候,车里还能正常音量聊天。门框做了好几道密封,玻璃好像也不是普通的单层玻璃,反正隔音效果确实可以。
底盘的感觉也不错。走北京那些坑坑洼洼的路,没有特别颠。朋友说这车用了铝合金摆臂,比铸铁的轻,过减速带没那么硬。我不懂这些技术,但开起来舒服就行。
冷启动特别安静,这点让我挺意外的。之前开过一台增程的车,一打火方向盘抖得明显,副驾的人都能感觉到。这台车基本没啥动静,要不是看仪表盘显示,根本不知道发动机启动了。
前两天走了趟天津,赶上下雨,路上积水挺深的。我开着十来公里的时速慢慢过,心里多少有点虚。结果屁事没有,电池包一点问题没出。回来跟朋友说起这事儿,他说这车底部有装甲,防水等级挺高的。我也不知道具体到什么程度,反正涉水没趴窝就行。
当然也不是说这车完美无缺。语音识别有时候会懵,尤其是说方言的时候。那个侧向防碰撞偶尔会误触发,突然介入一下,吓人一跳。还有就是车机界面,有些菜单藏得挺深的,找个功能得翻半天。
这半年开下来,算了笔账,油钱省得挺明显的。平时上下班纯电,周末出去玩也不用担心续航。一个月下来,油费加电费大概七八百块,比之前那台油车省了快一半。
提车的时候,销售说这车有个保值回购的政策,三年多少钱回收。我当时没太在意,反正也不打算卖。后来听说有车主真去回购了,价格比二手车贩子给的高不少。这倒是个挺实在的政策,起码让人心里有底。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还是得看自己的需求。数据再漂亮,不适合自己也是白搭。我这也就是开了半年的一点感受,算不上什么专业评测。不过要是你也在纠结选哪台新能源,建议还是去店里试试,毕竟屁股比数据诚实。
至于那些藏着的门道,慢慢开你就懂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