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东岸,丰田高管翻开财报微微一笑;太平洋西岸,中国车企老板看着月销十万辆的战报,笑容却在瞥见利润报表时凝固。2025年7月,一组冰冷数据撕开我国这个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的利润底色:中国年销3000万辆汽车的利润总和仅850亿元,不及日本丰田一家的2377亿元。
说得直白些,丰田单车利润高达13万元,而中国品牌仅8000元,相当于后者卖16辆车才能抵前者一辆车的收益,这很难不让人“吐血”。
可以说,中国汽车产业正深陷“增量不增利”的怪圈,行业利润率一路滑坡,从2022年的5.7%跌至2023年的4.1%,再到2025年仅剩3.9%。产量节节攀升,利润却持续缩水,可谓是规模神话撞上了冰冷的现实。
那利润到底去哪了?
说白点,价格战的“血肉磨坊”就是主要原因之一。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厮杀,新能源与传统燃油车混战,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不断压低售价,甚至“赔本赚吆喝”。6月国内车市,自主品牌份额飙升至64.2%,日系品牌萎缩至12.0%,但却没挣多少。
供应链付款的差距,更是直接戳中低利润的软肋。丰田付款周期仅54天,中国车企却普遍长达170-275天,现金流周转缓慢如同扼住企业咽喉,利润在无形中被消耗。
而且我们要知道,虽然比亚迪、吉利等一线大厂现在已经挺进多个海外市场,但作为全球市场的老玩家,丰田依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说,丰田的高利润并非偶然,而是一套精密全球体系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看,多元市场的利润调节器是丰田的核心优势之一,即使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丰田仍能通过北美、东南亚等市场维持高盈利。
与此同时,丰田精益生产的成本魔法仍在持续进化。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在财报发布会上强调:“降低量产车型的成本不仅提升当前收益,更是持续推动技术进化的基石”。这套体系使得丰田在原材料成本上升时仍具竞争优势。
另外,面对美国加征关税,丰田加速推进“产地即销售地”本地化战略;针对中国市场新能源崛起,则提出“五个更中国”的本地化策略;这种灵活应变使丰田在汇率波动、贸易摩擦中保持韧性。
不过丰田也不是没有软肋:面对2025财年预计34.9%的净利润下滑,佐藤恒治坦言:“需要在经营、供应链、组织架构、产品等各层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中国新能源的崛起已迫使这家巨头加速转型,其“五个更中国”战略能否奏效仍是未知数。
结束语
太平洋西岸,中国老板们合上“吐血价”战报,开始琢磨:咱这“全球最大汽车流水线”的称号,咋听着像“造车界打工人”?卖三千万辆赚不过人家九百万,这买卖算盘打得太平洋对岸都听见了响!不是车不行,是“家里”内卷太狠!也许走出国门,迈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才是每一家中国车企实现利润上升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