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造车只是“铁皮加工”?看吉利这波操作,分分钟刷新了吃瓜群众对汽车企业的认知。9月17日,吉利汽车集团宣布整合旗下电池业务,成立全新的“吉曜通行”。很显然,这不是简单的业务重组,而是吉利在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战略性加码。一边成立新集团,一边在成都签约落地电池基地,吉利这次动作快得让人应接不暇,堪称“内卷天花板”。
再来看看成都这个电池基地的规划,年产能超过25万套电池包,五年累计产值预计达到2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电池基地就能养活一家中型企业了。这还不算,吉利直接挥手把原来的耀宁、极电和闪聚三个电池部门“合成大号”,统一推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并专攻磷酸铁锂短刀电池技术。这种刀片电池,不仅安全性高,还节约空间,说白了就是吉利在用技术优化电池性能,走稳扎稳打路线。至于三元电池这种高性能配置,吉利没啥硬杠,仍旧依托宁德时代、欣旺达这些外部供应商。有人说这其实是资源分配的最高境界:自己能搞的坚决不外包,搞不定的就让专业公司来。
更让人佩服的是,吉利的产能规划堪称“一键起飞”。计划到2027年形成70GWh的电池产能规模,这足够供应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换个说法就是每分钟能有人提一辆搭载吉利电池的新能源车。这种产能不只是数字上的好看,更是吉利新能源战略的底气。如果你还觉得吉利只是个传统汽车企业,那可要更新认知了——它的野心早已蔓延到智能网联、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
成都电池基地只是“西南经济”的冰山一角,来看看吉利在四川的不俗布局。沃飞长空总部研发飞行器,搞出了续航300公里的五座飞行器;工业软件全球总部专攻汽车CAE仿真软件,直接砸了技术软件的高壁垒。吉利不但跨界成功,还把新能源、低空经济和智能化玩得风生水起,试问汽车行业谁能跟它抗衡?
此次整合,不光是业务上的强强联合,也是企业标准化发展的新开端。据报道,吉利还能降低研发和管理费用10%-20%。谁能不佩服这个算盘打得精妙?不仅降低成本,还能通过全国性产能网络形成更大的经济效益。吉利在电池领域的生态布局已经初具规模,它不止是造电池,还将充电、储能统统纳入“大一统”版图。这样的发展速度让其他车企都得掂量掂量。
此刻吃瓜群众不禁联想:一个曾被贴上“传统车企”标签的吉利如何一步步把新能源玩得风生水起?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再到空中飞行器、工业软件,这家企业早已经不囿于“铁皮审美”。它的战略布局透着激进,也涌动着精准。这种底气靠的不仅是资金,更是一种“走对未来路”的判断。问题是,其他企业能不能复制这条路?你还觉得新能源的门槛低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