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四月销量出炉,报了个数:38万辆,同比涨了将近两成。乍一看,势头挺猛,可细咂摸咂摸,仰望那仨瓜俩枣的135辆,方程豹勉强过万,腾势一万五,这成绩…有点耐人寻味啊。还得是宋、海鸥、秦这些扛把子,撑着场面,走量还得看它们。
这事儿吧,就像你摸底考了个班里前茅,乐颠颠儿回家邀功,你妈冷不丁一句:“头名是谁?考了多少?” 登时,喜悦打了骨折。比亚迪总销量是漂亮,可那些被擭望的“尖儿货”,似乎没能擎起大梁。
这“冷热不均”的戏码,到底怎么唱出来的?咱得觍着脸扒一扒。
先说这几位“滞销款”。仰望,身价百万往上,瞄准的是哪路神仙?自然是那些“不怵钱”的金主。可问题是,这价位段,琳琅满目,选择不要太多。老牌劲旅哪个不是身经百战?论资历、拼口碑,仰望要补的课还多着呢。那135辆,八成是亮肌肉的成分居多。
方程豹呢?主打硬核越野。这块地儿稀罕吗?当然稀罕。可硬派越野本就是个小众圈子,况且这圈子里,坦克300、400、500早已鸠占鹊巢。方程豹想杀出一条血路,得拿出点压箱底的绝活,单靠“豹力”怕是使不上劲。
腾势更显局促。定位高端MPV,剑指埃尔法。可MPV市场的龙争虎斗,堪比春运抢票。别克GL8、赛那、传祺M8,个个都是狠。腾势N7铩羽而归,也就不出人意表了。
再瞅瞅那些“畅销款”。宋、海鸥、秦,它们有个共通之处:性价比够硬。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觉得这钱花得“值当”。这背后藏着啥玄机?是消费趋于理性,是精打细算过日子。大家勒紧裤腰带,买车更看重务实。
这么一捋,问题就浮出水面了:比亚迪是技术拉胯吗?断然不是。比亚迪的技术底蕴,放眼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那症结在哪?
依我看,症结在于“卡位”上。比亚迪想往高处走,这无可厚非。哪个车企不想盆满钵满?可高端局,不是光靠硬实力就能破局的。品牌、营销、渠道、售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说白了,高端市场玩的是“溢价”。这“溢价”从何而来?从品牌故事的娓娓道来,从用户体验的丝丝入扣,从文化认同的潜移默化。这些东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细水长流的浸润。
再者,高端玩家,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钝化,但对品质的要求却吹毛求疵。任何一个小纰漏,都可能让他们临阵倒戈。而比亚迪,在品控、服务等方面,还有精进的空间。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比亚迪的功成名就归功于“技术制胜”时,是否忽略了“市场定位”的重要性?技术是基石,但市场才是试金石。
这事儿也给其他国产品牌敲了个边鼓:登高望远,是条必由之路。但别光顾着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看天。高端市场的潭水很深,不是谁都能全身而退的。
依稀记得前些年,言必称“消费升级”。现如今呢?“消费降级”成了主旋律。这又说明了啥?说明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朝秦暮楚。车企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见风使舵。
或许,比亚迪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战术布局。高端要搞,但基本盘也不能弃守。毕竟,普罗大众才是衣食父母。
归根结底,卖车跟做人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别想着一口吞下个胖墩儿,先把自己能攥在手里的事情做好,再图谋其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