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九个月销量公布,吉利比亚迪目标完成高,其他企业压力波动明显

早上八点,车企高管还没喝完咖啡,财务部的表格已经摆在了会议桌中央。你可以听见空调嗡嗡作响,也能闻到刚拿出来的打印纸那种略带焦味的“现实气息”。数据不会撒谎,即使有人热衷于在发布会上给自己刷一波存在感,这一刻,所有虚构的传奇都得让位于冰冷的数字。

假如你是总经理,你会怎么做?去年年底提笔挥毫,目标数字定得跟下周要登月似的,旁边的同事兴高采烈,媒体跟着起哄。九个月过去,一线销售压力大到能在微信里变身“成语接龙”的勇士,和客户斗智斗勇、与价格博弈,可最终汇总到表格上,惨烈得像月饼之后的体重秤——成果只剩下一堆尴尬。

按理论推算,九个月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抛去节假日和年初那点儿“准备期”,销量目标完成度70%是最低的合格线。专业点说,这是基础运算。可翻开各家车企的成绩单,吉利、比亚迪、上汽这些“熟面孔”高居榜首,目标完成度超过70%,剩下的一汽、长安,距离门槛只差那么一口气,再往下那些名字笔画略多的企业,就只能双手合十祈祷:年终不被“开会痛批”,已经是万幸。

这时候,我作为职业旁观者,只能忍不住用公安口吻提一句:“你说定目标前,没人提前做实地调查?”如果现实中每次考试都六十分,目标却永远是清华录取分——这不叫励志,这叫幻想文学。销量不仅是个数字,背后压着资金周转、供应链稳定、产品迭代、经销商信心,甚至到你最后请谁吃饭那点“人情世故”。当销售完不成目标,很少有人第一反应是去看市场真实需求,反倒都是翻着上一季度的PPT:是不是哪里没吹对方向?

车企九个月销量公布,吉利比亚迪目标完成高,其他企业压力波动明显-有驾

当然,我并不觉得车企定目标不靠谱就一定是原罪。商业社会,喝了鸡汤,谁还不是个梦想家?“立高目标”本质上是一种,抱着信息差挣流量的技巧——定得高能让投资者“感觉良好”,定得低还容易被嘲笑没野心。我见过太多老板,定目标之前,只对着增长率喊口号,至于市场容量、激烈竞争、消费疲软,都是“下一步再考虑”的事。

吐槽归吐槽,现实有时候比段子更有喜感。比如今年查销量造假,在我看来像年初公安查酒驾:以前大家都觉得“能应付”,突然政策一紧,朋友圈都转发出警公告。很多车企去年底定完目标,估计还琢磨着用点“手脚”,结果严查数据造假,一夜之间全员“严肃对待”,“低完成度”一举成了全行业共同问题。这种景象不像是管理科学,更像是全国大扫除——环保部门收垃圾,车企收假账,都是一场“数字革命”,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车企九个月销量公布,吉利比亚迪目标完成高,其他企业压力波动明显-有驾

这里再多说一句,“目标管理”本身是企业运营的基本功,不光是好看的数字。你要把大饼画得有效率,还得有执行力。如果吹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人类早就空降火星,哪还用得着琢磨怎么降本增效?现实世界终究不是营销文案。销售数据揭晓时,你可以装不在乎——但股东不会。

聊到车企之间差距,吉利、比亚迪、上汽的高完成度,背后不是纯粹“赶巧”,更多是长期布局、精准定位,产品和营销齐发力,目标定得不算离谱,执行也到位。剩下那些还在追着70%的企业,可以自我安慰:“今年情况特殊,明年重头再来。”听着熟悉吧?仿佛高三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安慰“下次一定行”的套路。就算制度健全,也抵不过现实多变:政策抽风、消费信心虚弱、供应链偶尔在省道上出状况。每个数字背后的“事故报告”,都沉默地说明了团队的焦虑与无力。

再扔个段子,“销量目标完成难”其实是中国车企的年度悬疑大剧,演员各有分工——高层导演走流程,中层演员编剧,基层群众演员负责表情管理和“数据上报”,网友看热闹,股东看钱袋子。职业病提醒我,营销就是舞台,但数据永远是地板砖。你可以踩着它走红毯,但摔跟头的概率不会因为牛皮纸多就变小。

行业里的人其实都懂:目标可以随便定,牛可以随便吹,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市场永远是冷静的大法官。现在刚好职业自嘲一句——你以为从业多年可以看透一切,其实每年都能见到崭新的锅和更老的套路,每一版的PPT都说“今年我们不是一般的××”,年终总结下来,发现唯一不变的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车企九个月销量公布,吉利比亚迪目标完成高,其他企业压力波动明显-有驾

所以,此时的车企该怎么办?缩短目标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别把真话都藏在财务表里。市场不会陪你演戏,消费者不买账,比数据还冷静。你也许可以怪市场不景气,但更大的问题是——定目标的时候凭什么那么乐观?

年底还远,九个月的成绩单已经摆在了台面。留个问题算是个结尾:面对今年的失速和“数据查岗”,车企下一步是缩目标还是调打法?你在绩效表里看到的“目标”到底是企业的真实追求,还是一纸烟花?这个问题,不光是车企要琢磨的,也是每个看戏的行内人需要问自己的。

毕竟,数字不会陪着你编剧。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