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车续航里程的话题又在大家的生活里热议起来。
不少人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满心欢喜地看着广告上宣传的“800公里超长续航”,觉得这下可以彻底告别里程焦虑了,可真当自己把车提回家,一开上路才发现,这数字似乎有点“太美好了”。
有位车主就分享了他的经历,他新买的纯电动车,宣传的CLTC续航里程高达800公里,结果他周末开着去了一趟郊区,也就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因为跑了高速、开了空调,仪表盘上显示的续航里程竟然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出发时的600多公里,一下子掉到了300多公里。
这让他心里直打鼓,生怕车子在半路上“趴窝”,原本轻松的旅途变得提心吊胆。
他不禁疑惑,这几十万的车,难道钱就这么白花了?
其实,电动车续航里程在实际使用中会打折扣,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很多人去4S店看车时,销售人员往往会把续航说得天花乱坠,声称即使是在冬天开着暖风,也能轻松跑到宣传里程的九折以上。
但根据大量车主的实际反馈来看,实际续航能达到标称数据的70%,就已经算是表现相当不错的车型了。
那么,为什么宣传数据和咱们老百姓的实际体验之间,会存在如此巨大的鸿沟呢?
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测试标准的不同。
目前国内车企普遍采用的是CLTC,也就是“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测试标准。
这个标准听起来很权威,但它的测试环境和我们日常的驾驶场景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简单来说,CLTC测试更像是在一个理想化的“实验室”里进行的。
在测试过程中,车辆的行驶速度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中低速状态,很少有急加速和急减速的情况,整个加速和刹车过程都控制得非常平缓和线性。
更重要的是,测试是在一个恒温的环境下进行的,并且全程关闭空调、暖气以及座椅加热等所有会增加电耗的设备。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在没有风、温度适宜的专业跑道上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但这个成绩并不能代表他在刮风下雨的普通马路上也能跑得一样快。
而我们日常开车,面对的是拥堵的市区、需要频繁加减速的路况,夏天要开冷气,冬天要开暖气,高速上车速快,风阻也大,这些都会显著增加车辆的能耗。
所以,用一个如此“温柔”的测试标准得出的续航数据,到了现实世界里会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面对消费者对续航的普遍焦虑,一些车企选择了一条看似最直接的道路:疯狂地增加电池容量。
既然续航打折,那我就把电池做得足够大,总续航里程堆上去,打完折也够用了。
这种思路催生了市场上越来越多搭载超大电池包的车型,电池容量从过去的五六十度,一路飙升到一百度,甚至一百五十度。
然而,这种“大力出奇迹”的做法,在解决了部分续航焦虑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首先就是车辆的重量。
电池是电动车上最重的部件之一,一块大容量电池包的重量动辄就是五六百公斤,相当于车上时刻都坐着七八个成年人。
整车重量的急剧增加,直接影响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安全性。
车子变得更“笨重”,开起来远不如同级别的燃油车灵活,过弯时的侧倾会更明显。
更令人担忧的是刹车性能,由于惯性巨大,这些“重量级选手”的刹车距离普遍比同级别车型要长。
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多出来的几米甚至十几米刹车距离,可能就是事故与否的关键。
有车主就反映,在一次紧急避让中,他感觉自己已经把刹车踩到了底,轮胎也发出了尖叫,但车子还是不受控制地往前冲,那种无力感让人心有余悸。
其次,巨大的电池包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电池越多,意味着内部的电芯数量也越多,管理起来就越复杂。
任何一个微小的电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热失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池自燃。
虽然现在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已经很先进,但在炎热的夏天,车辆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暴晒,电池包内部的温度依然会急剧升高,这对电池的寿命和长期安全性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此外,为了安放这个庞大的电池包,车企也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车内空间,比如后备箱的容积会变小,影响了车辆的实用性。
为了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用不上的极限续航,却要牺牲掉操控、安全和空间,这笔账是否划算,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难道续航焦虑就真的无解了吗?
其实不然。
当我们还在纠结于车辆本身能带多少“干粮”的时候,一个更高效、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已经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那就是我们日益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与其让每一辆车都背上沉重而昂贵的“包袱”,不如让“补给站”变得随处可见。
近年来,中国在充电桩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在城市的小区、商场、写字楼,还是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充电桩的覆盖率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全国的充电桩保有量已经突破了千万级别,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
与此同时,充电技术本身也在飞速进步。
以800V高压快充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充电方案,已经能够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公里”的惊人效率。
这意味着,对于支持快充的车辆来说,补能的时间已经可以压缩到和燃油车去加油站加油差不多的水平。
一次喝咖啡、上厕所的短暂休息,就能为车辆补充足够的续航。
当充电变得像手机充电一样方便快捷时,所谓的“续航焦虑”自然也就大大缓解了。
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通勤用户来说,每天的行驶距离通常在50公里左右,一周下来也就350公里,一个续航扎实的500-600公里车型,配合便捷的充电网络,已经完全足够应对日常使用和周末的短途出游。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在选购电动车时,或许应该换一个更理性的视角。
不要再被宣传册上那个单一、甚至有些虚幻的续航数字所迷惑。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与日常驾驶体验息息相关的方面。
比如,这辆车的实际电耗是多少?
在高速上行驶,它的续航衰减情况到底怎么样?
它的快充速度有多快,能在多长时间内充满?
亲自去试驾,感受一下车辆的底盘调校是否扎实,刹车是否线性且有信心,过弯时车身姿态稳不稳。
坐进车内,体验一下座椅的舒适度、车内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好不好用。
这些实实在在的体验,远比一个冰冷的数字来得重要。
选择一辆车,归根结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出行变得更舒适、更安全、更便捷。
与其为了一个很少能用到的极限续航而牺牲其他方面的体验,不如把预算花在刀刃上,选择一辆充电快、开着顺手、用着舒心的车。
毕竟,车是买来自己开的,好不好用,只有自己的脚和身体最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