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的换电服务,刚推出的时候确实让很多人眼前一亮。
想象一下,开电动车最头疼的充电等待,在这里变成了跟加油一样快捷的三五分钟,而且还不用担心自己的电池用久了会老化、续航打折。
这听起来简直是解决了电动车的终极痛点。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蔚来汽车跑在路上,换电站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一个当初被便利性光环所掩盖的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车主所感知:换电站里那些循环使用了成百上千次的旧电池,它们的性能衰减了,这个损失,最终应该由谁来承担呢?
我们先从普通车主的实际感受说起,因为这才是最真实的情况。
有不少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些经历汇集起来,描绘出了一幅与理想宣传不完全相符的画面。
比如有位车主,精心规划了一趟去海南的自驾游,出发前用蔚来的手机应用规划好了路线,全程预计换电十几次。
他开的是一辆官方标称CLTC续航达到550公里的车型,理论上续航能力相当不错。
可实际跑起来才发现,基本上每开270公里左右就得赶紧寻找下一个换电站,续航表现几乎打了对折。
这趟本应轻松惬意的旅行,变成了一场时刻关注剩余电量的“续航挑战赛”,让人心里很不踏实。
还有更直接的例子,一位ES8车主反映,他在一次换电后,电池显示是满电状态,随后在高速公路上以85公里的经济时速行驶,这在电动车里算是比较省电的开法了,但仅仅跑了203公里,车辆的剩余电量就掉到了5%,几乎要趴窝。
这种巨大的续航落差,让车主们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我花钱换到的,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电池?
是不是一块已经循环过很多次,性能大不如前的“二手电池”?
这种不确定性,让换电从一项省心服务,慢慢变成了一场“开盲盒”游戏。
每次车辆开进换电站,车主的心情都有些复杂,既期待换上一块能量满满的新电池,又担心会随机分配到一块续航缩水的老电池。
尤其是在冬天,需要开暖气的时候,或者夏天空调大功率运转时,老旧电池性能不足的弱点会暴露得更加明显,续航里程“腰斩”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基础的科学原理,那就是目前所有的商用锂电池,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无法避免物理上的衰减。
就像我们的智能手机,用了两三年后电池明显不耐用了,需要一天充好几次电。
汽车的动力电池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一次完整的充放电循环,都会对电池内部的化学活性物质造成微小的、不可逆的损耗。
日积月累,电池能够储存的总电量就会下降。
蔚来方面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来延缓电池的老化,比如将充电上限设置为90%,避免过度充电对电池造成伤害,同时也会淘汰那些发生过严重碰撞事故的电池。
但是,蔚来目前已经有数十万辆车在路上行驶,全国的换电站超过两千座,每天在这些站点之间流转的电池数量极为庞大。
面对如此巨大的基数,仅仅依靠淘汰事故电池和日常的微量更新,对于整个电池池的老化趋势来说,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这就引出了一个车主和企业之间的潜在博弈。
车主作为消费者,自然希望自己每一次换电都能得到一块健康度接近百分之百的电池,享受到车辆应有的续航表现。
而蔚来作为运营商,则必须考虑整个换电网络的运营成本和商业可持续性。
建造一个换电站的成本就高达三百万元人民币,其中还包含了十几块价格不菲的备用电池。
如果一块电池的健康度稍微下降就让它“退役”,那么这个成本将是无法承受的。
因此,蔚来采用了一套动态调配机制,根据后台数据分析,理论上会优先将状态更好的电池投放到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对续航要求高的场景。
但问题在于,这个调配过程对于用户来说是完全不透明的。
用户在换电时,无法得知这个站点里有几块电池、它们的健康状况如何,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电池,只能被动接受系统的分配。
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得用户的体验变得极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的体验,最终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成本。
我们来算一笔账,以75度的电池包为例,目前单次换电的服务费加上电费,总花费大概在100元到180元之间。
如果车主换到一块健康的电池,能轻松跑上400多公里,那么算下来每公里的能源成本是比较低的,甚至比很多燃油车要划算。
但如果运气不好,换到一块只能跑250公里的衰减电池,同样花了这笔钱,每公里的成本就凭空高出了一大截。
这对于那些没有终身免费换电权益的后期购车用户来说,感受尤为明显。
他们每个月可能要因为频繁换到低效能电池,而多支出数百元的额外费用。
这笔钱,实际上就是为电池的自然衰减买了单,但这笔账却算得不明不白。
问题的核心在于,当一块共享电池的价值因为使用而损耗时,这个损耗的成本到底应该由谁来界定和承担。
在传统的私家车模式下,电池是车主自己的资产,老化带来的续航缩水和车辆贬值,由车主自己承担。
但在蔚来的换电体系下,电池的所有权归属于电池资产公司,用户只是购买服务。
那么,服务的质量——也就是电池的健康度,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保障。
目前来看,整个体系中既没有建立一个让消费者一目了然的电池健康度公示制度,也没有明确如果换到衰减严重的电池,应该如何对用户进行补偿的机制。
这使得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要解决这个日益凸显的矛盾,可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的一步是增加透明度。
可以考虑建立一套电池健康度分级系统,并在换电时向用户展示可选电池的大致状态,甚至可以引入差异化定价。
比如,用户如果只是在市区内短途通勤,可以选择一块健康度稍低但价格更优惠的电池;如果需要跑长途,则可以选择支付标准价格,换取一块健康度有保障的电池。
这样把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不仅能提升用户满意度,也能更高效地利用不同状态的电池资源。
从行业层面来看,也需要推动建立统一的动力电池健康度评估标准和残值计算方法,这对于整个换电行业乃至二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而对于广大车主来说,或许也需要对这种共享模式有一个更理性的认知。
在共享电池的大池子里,每个人都在使用别人换进来的电池,同时也在为别人提供自己换进去的电池。
一个公平、透明、可持续的规则体系,才是让换电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服务能够行稳致远的基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