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经历:导航找到充电桩,赶过去却发现“枪头损坏”、“支付异常”或“油车占位”?充电桩供需矛盾与体验痛点仍然存在,如何缓解“里程焦虑2.0”?
截至2025年7月,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8.4%,但据官方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04万辆,充电桩仅1374.9万台,车桩比为2.17:1,远未达到理想的1:1政策目标。
能源巨头、专业制造商、车企到科技公司纷纷入局,竞争格局多元。充电桩行业表面上“遍地开花”,但各方面使用体验远未达标。宇视科技依托其深厚的AIoT技术,通过智能充电解决方案直击行业痛点,带来真正有效解法。
“里程焦虑2.0”背后的充电桩困局
1. 核心矛盾:充电桩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尽管充电桩数量逐渐增加,但从整体来看,车桩比依然失衡,结构性短缺、场景适配不足等问题突出。像公交、出租、物流、景区等高频运营车辆集中的场站,高峰时段“一桩难求”,直接影响公共交通和物流效率。而在县域及乡村下沉市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里程焦虑”在非核心区域被放大,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全面普及。
2. 体验痛点:“形同虚设”的充电桩
有些桩,找到了却用不了。因为充电桩分布广、数量多,而传统人工运维响应慢,一旦设备故障(如屏幕失灵、枪头损坏、支付失败、系统崩溃等),修复周期长,导致大量充电桩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有桩不能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油车占位”“充电完成后不挪车”等管理难题导致充电桩资源严重浪费,可用车位进一步缩水。
此外,老旧充电桩设备不兼容快充协议、支付流程繁琐、交互设计不友好、服务缺乏个性化……这些都让充电过程变得又慢又烦,体验“拉垮”成普遍现象。
宇视AIoT:创新智能充电桩解决方案,破解“里程焦虑2.0”
宇视科技深入分析充电行业痛点,基于其强大的AIoT技术,推出了一整套智能充电解决方案,旨在提升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和用户体验,助力充电桩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迈进。
1.智能化运维:保障充电桩“真可用”
远程运维中枢:基于强大的物联网平台,实时7×24小时实时全景监测充电桩设备的电量、电流、电压、温度、网络、故障代码等运行状态。
AI智能预警:AI算法深度分析设备数据,提前识别设备隐患(如模块过热过热、性能衰减趋势、网络异常),并主动向运维平台推送预警,变“事后抢修”为“事前预防”。
远程诊断修复:对于已发生的故障,运维人员通过远程诊断工具,可以快速精准定位问题,及时修复。软件问题、配置错误、支付系统故障等非硬件问题,均可直接远程解决,运维效率提升70%以上,极大缩短设备停机时间,彻底告别传统人工修复时效低的问题。
模块化设计:硬件层面采用模块化结构,一旦确认硬件故障,现场维修可快速定位并更换故障模块,大幅降低宕机时间,保障设备高可用率。
2. 提高周转率:高效运转充电桩资源
智能车位管理:宇视充电桩集成高清车牌识别技术,精准识别驶入车辆是否为新能源车。
联动车位锁防占位:当识别到非充电车辆(油车)或已完成充电的车辆长时间占用车位时,可自动或远程控制升起车位锁,或通过App推送提醒,有效解决“油车占位”和“电车长占”问题,显著释放车位资源,提升充电位周转率与运营效率。
运营可视化:充电桩使用状态、车位分布、故障报警等信息统一管理,方便站长远程调度、快速响应。
3. 全场景覆盖:满足多样化充电需求
产品线覆盖全面:宇视已形成完善的产品矩阵,从7kW交流桩,到60/120/160k直流一体机,再到240~960kW直流充电堆和兆瓦级液冷超充桩,满足社区、公交场站、交通枢纽、物流园区、重卡等场景不同充电需求,针对性解决公交、物流等高频场景的集中充电压力,并为县域下沉市场提供适配方案,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全国广泛部署:宇视充电桩已在全国部署超1000座超充站,深度服务于物流园区、公交停车场、城市公共充电站、景区、商圈、交通枢纽等核心及下沉区域,以稳定可靠的性能和智能化的管理,切实提升各场景的充电保障能力。
宇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充电桩从“数量扩张”走向“质量升级”:对车主来说,智能运维和精准服务意味着更少排队、更快修复、充电体验提升;对运营商而言,远程管理和AI预警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站点周转效率;对城市管理者,数据分析支撑充电网络科学规划,加速智慧交通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宇视致力于通过智能化手段,解决充电桩运维、资源管理、用户体验等一系列问题,将充电桩真正转化为高效、可靠、用户友好的智慧能源节点,推动充电桩行业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升级,化解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2.0”。未来,宇视将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智能充电生态网络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绿色出行的普及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