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听到朋友和路人讨论一个事:充电桩的电费在市区逼近2元,有的地方已经高到1.9元一度了。跟去年比一比,这不是悄么声涨了快一倍吗?曾经买车选电动车的理由,无非就是想省油钱,可是这还省什么钱啊?咋一不留神,3000多万电车车主,好像都在后悔。
为啥说电车省钱成了笑话?这道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以前吧,电动汽车刚出来那会儿,各种宣传海报上都画着大大的数学题——“油车每公里0.7元,电车0.2元”,“年省一万块,十年买辆车”。当时,大家都信了。可别忘了,那会儿的充电桩才8毛1度电。现在,市区最高1.9元一度,就算你去找点偏远的角落,还真不一定有便宜的。
咱就算笔账,中小型电车,每百公里平均吃掉15度电。1.9元一度电,百公里就是28.5元,往下除,正合0.285元一公里。油车呢?以现在油价7元/升算,油耗7L/百公里,折出来,0.49元一公里。看着还有点优势是吧?
但这事不能只跟燃油车比,得看看时下流行的混动。油耗低的混动,百公里只吃4.2升油,折合下来0.294元一公里,和电车几乎一个价了。有时候,还真不见得省。
电动SUV的痛就更直观了。有朋友买的SUV,工信部写着省油省电,实际每百公里烧25度电,充市区1.9元的贵电,百公里47.5元,0.475元一公里,这还不如有些小排量燃油车低呢。这账,精明人一算,不就明白哪更省钱了。
说到这儿,有人又要问,电车总还有家用慢充吧?是,家用慢充电价十几年没怎么涨,确实便宜,可大部分人住的小区、老城区,还没装上自己充电桩的资格呢。公共桩才是3000万车主的无奈依赖,这部分人眼睁睁看着电价年年一涨。
涨是涨了,可保险费也没闲着。年初开始,各家保险公司都给电车车主送“大礼包”:统一涨价。理由也直接:电车保险业务到现在还是亏的,一合计,行业全年电车保单亏了五十亿。前两年你省下的那点电费,基本全贴补到保险上了。现在,电费涨上去了,保险费也贵了,前后捣腾一圈,钱没省着,反倒多花了。
很多朋友有老电车想换了,跑去二手市场一问,二手电车的价格真让人怀疑人生。五年前买的钱,搁现在二手能卖一成就不错了,甚至十万的车直接卖一万。对比一下燃油车,开十年还有两三万残值,电车换车,那得多亏一截啊。
有些人可能会说,没事啊,电车省的是日常开支,油费省下来总共也能补点残值损失。可别高兴太早,充电贵、保险贵,二手残值又低,算细账比燃油车多花。现在大家都流行“终身成本”了,把买车、用车、修车、最后卖车都想明白以后,你再对比燃油车和电动车,省钱成了纯喜剧。
更别提现在的电车厂商聪明得很,各种捆绑,让你背上沉甸甸的“权益”。买完车,什么终身质保、免费首保听着都挺甜,实际上捆着你必须去4S店修、保养,一次小保都比外面修车店贵一大截。连换轮胎这样的小事都得回4S店排队被收割,时间、金钱双重消耗。有国外已经给中国几个电车品牌下了罚单,说你们强制垄断售后,国内车主自然也体会深刻:车型新,零配件贵,维修保养不自由,省的钱全贴进去了。
问题是,电车企业还天天喊“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升级、体验至上,说得跟真的一样。可车主心里清楚,买车的时候笑眯眯,用车的时候苦哈哈,你说这到底图个啥?
混动和纯油车为什么这些年愈发吃香?除了技术稳定、残值高、更适合长途,其实说白了,普通老百姓认准“省心、省钱”四个字。尤其是中国大部分人买车不是玩,是日常刚需,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计划档期充电,天天琢磨去哪儿找个便宜电桩、怎么省几块钱、副驾坐着还得跟着一起心烦气躁。油车呢?不用考虑巡航在哪儿结束,附近加油站必定有,价格透明、标准,毫不带套路。
最近行业分析说,两成电车车主计划换车回归燃油车,为什么?就是因为受不了天天被薅羊毛,保险、用电、维修保养、二手贬值一串让人头疼的支出,才发现所谓优势全是空中楼阁。其实,很多人不是对电动汽车天然有偏见,更多的时候,大家只是想过日子简单一点,别整那么多幺蛾子。
还有人问,没准以后新能源技术更新换代,电池便宜点呢,或者清洁能源发展翻倍,充电桩多了,电价能降回去不?我看悬,电力市场化、城市土地贵、运营商要赚钱,不是想降价就能降。就算政府继续补贴,往后补贴少了,还不又回归市场,羊毛出在羊身上。
那是不是电车就不能买了?其实也不是一刀切。家里有地方安充电桩、天天近市区短途通勤的,电车也还行。反正你用最低电价慢慢充,省心又方便。只不过,3000万电动汽车车主,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装下自家桩的。对于只能用公桩、不停找桩排队的车主来说,开电车的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低。
电车这行走到今天,已经没几分当初的科技红利和“新世界”激情,反倒是满地鸡毛。厂商赚得越来越多,消费者感觉越来越亏。说到底,大趋势没错,新能源汽车终究是方向,但走得太快、套路太多,把用户的体验和钱包剥得只剩一个空壳,就未免谁都讨不到好。
想一想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省钱?不是因为钱真的能省多少,而是觉得“花钱花得值”。你买车图的是什么?动力?技术?还是尊严和自由?别把省钱当成唯一理由,等成本和现实打你一巴掌,你才明白什么是最该珍惜的。
现在的电车行业,是不是该给车主们一碗真心实意的退烧药和清凉水?到底是把“省钱”做实,还是继续“割”下去?厂家的算盘打得再响,用户的口碑才是最扎实的基石。指望车主永远被忽悠,那是自作聪明。市场这东西,表面能靠营销,长期却得靠信任。
最后,不禁要问:你还愿意为了一份变味了的“省钱承诺”,继续交智商税吗?还是说踏踏实实过日子,选一辆实用踏实的工具车才是王道?你再考虑、再犹豫,市场和厂商早晚会明白,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