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发布会热闹,销量海报刷屏,数据真假难分

说起来,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最近那些汽车品牌的新车发布会现场,海报刷得比朋友圈还快,短短几个小时里,“大定破万”的消息满天飞,跟抢红包似的,数字蹭蹭往上窜,弄得谁都觉得这车要是再晚下单,搞不好连个轮子都订不上了。

但坐下来想一想,这新车刚冒个泡,销售数据就能像坐火箭一样冲上几万台,真有那么多金主一夜之间看上同一款车?诶,这事儿怎么越看越像是“皇帝的新衣”,你说是不是有点猫腻?

问题其实挺尖锐的,咱不说好坏,就光看表面,一边是海报放烟花式地报喜,一边整个中国车市却天天喊“过冬”,活生生的供求矛盾在你面前明摆着――照理说销量应该热得发烫才对,但咋还是一片冷清?你说这数据靠谱不靠谱?恐怕不少人心里都成了一团毛线球。

顺着这个疑问往下捋,越扒越觉得有梗。每隔两天就有厂家刷新“新纪录”,看似门庭若市,可等到上险量和实际交付数字公布,发现根本对不上号。某车企吹牛皮说新车一开门大定三万台,可细查年度销量,全系都不及新车预售量的一半。还有更狠的,月销不过万的小厂,却敢在海报上叫板说自己新车首批订了五万台。甚至有新能源品牌一口气亮出大定28.9万辆的数字,最终爆出黄牛锁单、技术套路层出不穷。这操作,你说离谱不离谱?咱只能感叹一句:数据的“水分”,已经让消费者摸不清“哪里是干货”了。

难怪网友们调侃:仅2024年年初,中国乘用车“小订”已突破5000万台,80%都是在新车上市72小时内跑出来的。认真的,你就当段子听得了,要是当真了,恐怕小区电梯都得排队装了。问题来了,要是真像这些数据说的这么火,那车企还焦虑啥?销量该多得让人头疼吧。可现实恰恰相反,大家基本每天都在想办法补数、拉活动维持热度,这种“盛况”怎么看都像大型秀场,热闹是热闹,底牌却藏得死死的。

理解起来,这些“大定、小订”的玩法,不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数字绣花”?明明大家都心照不宣,但谁都不敢敞开讲。这“皇帝的新衣”穿得溜溜的,没人戳穿,也没有部门真较劲。于是乎,本来打算踏踏实实做生意的车企,被这股风气一裹,也只能硬着头皮掺和进来,不然谁都怕被落下。不公布,怕领导不满意;公布了,怕被打脸。慢慢的,整个行业都学会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数据越来越膨胀,连带着市场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讲真,数据造假这事儿谁都知道会被“打脸”,为啥还这么乐此不疲?其实倒不是一两家车企的问题,根本还是“市场营销”这只手伸得太长。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打造爆款需要猛料,数字就是最大噱头。爆炸式的数据能制造从众心理,让消费者觉得自己跟上了节奏,有种“我也买爆款”的小确幸,这不就是“雇托儿排队买奶茶”的套路吗?看着人多就想凑热闹,老祖宗都说过“人多力量大”,大家信这个。于是,数据越猛,面子越足,生意自然才能卷起来。

新车发布会热闹,销量海报刷屏,数据真假难分-有驾

其实有时候,车企自己也挺无奈。本来谁都不愿意做这“数字工程”,无奈风气太猛,你不跟,老板不高兴,同行还笑你“没头脑”,一时间“劣币驱逐良币”,你歇着都不成。说白了,这场“数字军备竞赛”,谁都明知道是假,但谁都不敢做第一个停下来的,那种焦虑才是真的难熬。

而且营销盘子越做越大,广告公司早在发布会前就把剧本写好。该怎么营造“爆款感”,怎么让领导满意,怎么打造“飘红”销量,都有套路。你说怎么样才算合规?谁又没点压力?考核指标天天挂在头顶,大家都盼着能摘下个月的“销冠小红花”,现实压力真不是段子能化解的。

更有意思的是,汽车工业明明是制造业“皇冠”,结果一回头,营销手法还停在“街头卖艺”阶段。海报满天飞,车企自我陶醉,技术突破反而变成了“争个数据榜单”。新势力车企要活下去,还得融资,还得让投资人看到预期业绩,所以对他们来讲,交付量就是估值,就是生存空间。一个漂亮数字可能是新一轮融资的前提条件。久而久之,“诚实”成了劣势,“虚荣”成了主流,那种错位,简直扎心。

新车发布会热闹,销量海报刷屏,数据真假难分-有驾

到头来,这场数据秀的代价其实不止是“打脸那么简单”,更深层的问题是:谁来为这种虚假繁荣买单?首先当然是消费者了。信了漂亮数据,头脑一热跟着下单,结果等了好几个月没提到车,买家心里不是滋味,信任感逐渐崩塌。更糟糕的是,投资者基于虚假的销量预测盲目下注,一轮资源错配过后,市场也跟着遭殃。再说产业政策,被“水”灌大的数据让决策层失去参考依据,规章出来都对不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这些根本大事,却被不靠谱的数据遮住了眼睛,最终谁都没好果子吃。

新车发布会热闹,销量海报刷屏,数据真假难分-有驾

其实中国汽车工业这几年电动化突飞猛进,出海布局,实力飙升,按理说应该是好好比质量,可现在比的还是营销“数字竞赛”,才是真的让人觉得可惜。商业文明如果都被这种数据造假蚕食透了,行业伦理沦为“谁骗得响谁能笑”,这个顶峰上的位置还能坐多久?让人不得不替这些厂家捏一把汗。

而且你想啊,这种“数据游戏”要是有一天被一锅揭穿,那场“反噬”多半不是品牌小小危机那么简单了。现实里已经有不少媒体人站出来发声,说大家都该警醒了。普通消费者也逐渐明白了套路,对这些花头注定越来越不买账。

拿哪吒汽车来说,去年就被扒出实际销量和官方榜单之间差了5.8万辆。仔细一查发现,其中87%都挂在租赁公司名下,经销商还透露,厂家有承诺员工价购车达标,6个月回购,最后因为品牌陨落承诺没兑现。至于数据造假是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经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一幕足够给同行提个醒:谁都不能永远“玩数字”。

扪心自问,今天中国车市表现确实空前繁荣,但搞“数字游戏”制造焦虑、抢风头、打心理战,真的有必要么?市场又不是小黑屋,产品过硬了自然能赢得掌声。真正能走得远的选手是靠产品,不是靠大定小定的公告。你说新势力车企CEO发布会上怒斥虚假榜单,说大家不去攻技术,只会玩花样,结果下一秒还是要含糊带过地宣布“9分钟大定破万”。如此“讽刺值拉满”,又有谁真的能跳出套路?

说到纠偏,其实中汽协今年三月份就发倡议了,呼吁企业不要再发布片面销量周榜,免得碎片化信息误导市场。倡议还提了,要按月、季度、年度发布规范经营数据。说是这么说,但眼下效果基本等于没有,各家基础操作已经拉到“五分钟小订十万台”,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就连倡议书都沦为墙上宣传画,大家还是你追我赶,一刻不得停歇。

话说回来,谁都知道假的终归要露馅。市场迟早会揭穿每个造假玩家的底裤。为中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也好,为消费信任体系不崩盘也罢,这种虚假的数据秀,迟早得停――不然等到信任崩塌,伤的不仅是企业,还有整个产业的根基。

说到这儿,也许你还想问,数字到底有没有监督?有没有办法去管?说实话,官方倡议一纸空文,监管尚在路上,行业自律也远未形成。唯一能做的,是消费者睁大眼睛,多问一句,多查一句,别光信彩色海报和漂亮数字,买车终究是买踏实和安心。如果能让舆论监督变得更有效一些,也许风气会慢慢好转。

你觉得“新车大定、小订数据秀”这样的营销方式,会不会影响你买车的信心?又该怎么才能让厂家的数据回归真实,行业重拾底线?欢迎你留下想法,一起聊聊!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