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尤其是纯电动车市场,真是热闹得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咱们普通老百姓印象里,买车,特别是买那些牌子响当当的豪华车,价格都挺硬气的,不跟你多啰嗦,能给点小优惠就不错了。
可现在倒好,风向全变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降价潮”席卷而来,主角竟然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
宝马、奔驰、奥迪这几位“老大哥”带头往下跳,有的车型优惠下来的钱,都够再买一辆不错的家用车了。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是怎么了?
天上掉馅饼了?
还是这些大厂子突然想通了,要薄利多销了?
这背后一环扣一环,其实藏着整个汽车行业大变革的秘密,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来看动静最大的地方,就是那些售价动辄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华纯电动车。
这块市场以前是传统豪华品牌的“后花园”,品牌就是金字招牌。
但现在,这个花园的围墙正在被推倒。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宝马和奔驰。
就说宝马的旗舰轿车i7,那可是对标奔驰S级的大家伙,刚上市的时候,身价百万,气场十足。
可如今,市场上的优惠幅度大得惊人,最高能降下四十多万。
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你买一辆百万豪车,店家直接送了你一辆全新的中型SUV。
这么一算,宝马i7的入手门槛一下子就从遥不可及变得似乎可以踮踮脚了。
还有宝马的纯电SUV iX,也降了三十多万。
旁边的奔驰也没闲着,旗舰EQS的优惠也达到了三十五万左右,连带着下面稍微亲民一点的EQA、EQB,也都有着十五六万的降价空间。
这就不禁让人想问,这些百年老店,怎么突然变得这么“慷慨”了?
难道是他们的成本大幅下降了?
其实不然,这主要是被逼的,内外两方面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
外部的压力,主要就来自于咱们国家自己的新能源品牌,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造车新势力”。
过去,人们买宝马奔驰,买的是什么?
是发动机技术的沉淀,是品牌百年的历史光环,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可进入电动车时代,游戏规则变了。
大家买电动车,更关心的是续航里程扎不扎实,车里的屏幕够不够大、够不够智能,自动驾驶好不好用,充电快不快。
在这些新赛道上,咱们的国产品牌,比如蔚来、理想、华为问界等等,可以说是天赋异禀,玩得风生水起。
咱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现在手握七八十万的预算,想买一辆高端纯电车。
一边是传统豪华品牌的电动车,牌子硬,开出去有面子,但车机系统可能反应还有点慢,智能化体验也中规中矩。
另一边是国产品牌的旗舰车型,车里给你配上大冰箱、大彩电、零重力座椅,语音助手聪明得像个真人助理,在高速上还能帮你开一大段,让你轻松不少。
面对这样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动摇了,品牌光环似乎不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国产新势力用极致的智能化体验,对传统豪华品牌形成了一种“降维打击”。
当你的产品在新的评价体系里不再占优,销量自然会受到影响,库存压力一大,降价促销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内部的压力,则源于它们自身电动化转型的尴尬。
很多传统豪华品牌的第一批电动车,并不是在一个全新的、专门为电动车设计的平台上打造的,而是基于原来的燃油车平台改造而来,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油改电”。
这样做虽然能省下研发成本,快速推出产品,但弊端也很明显。
比如,因为要迁就原本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位置,电池布局、车内空间利用率等方面都会打折扣,整体效率不如那些“原生”纯电平台的车型。
消费者越来越懂车,这些先天不足自然看得一清二楚。
所以,大幅降价,一方面是为了清理这些过渡性产品的库存,另一方面也是用价格来弥补产品体验上的一些短板,为他们后续真正基于纯电平台开发的新车上市扫清障碍,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
看完了高端市场的“神仙打架”,咱们再把目光下移到三十万到五十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中高端市场。
这里简直就是一片“红海”,各路高手云集,打得不可开交。
这里面既有宝马i4、奥迪Q4 e-tron这些从高端市场降价下来的选手,也有咱们国产品牌的主力军。
在这场混战中,蔚来的动作尤其引人注目。
作为一个一直坚持高端定位、强调服务的品牌,蔚来旗下的多款主力车型也给出了相当可观的优惠,金额普遍超过十万元。
这背后是品牌战略的转变。
在发展的初期,蔚来需要通过高定价和优质服务来树立品牌形象,让大家认可它的高端价值。
但汽车终究是一个讲究规模效益的产业,当品牌立住之后,就需要更大的销量来分摊高昂的研发、生产以及换电站网络的建设成本。
所以,适时地“以价换量”,扩大用户基础,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而对于宝马、奥迪等品牌在这个价位的车型来说,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它们面临着上下夹击的窘境:往上看,有特斯拉Model Y这样强大的对手;往下看,又有比亚迪汉、极氪001等一大批产品力极强、性价比极高的国产车型。
在产品本身没有形成绝对优势,智能化又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除了打“价格牌”,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吸引消费者了。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十万到二十万,甚至是十万以下的入门级纯电动车市场。
和上面的“血雨腥风”相比,这里可以说是风平浪静。
像大众的ID系列、丰田的bZ系列,虽然也有一些优惠,但幅度就温和多了,大多在三五万元左右。
而像五菱宏光MINIEV、长安Lumin这些微型电动车,价格更是稳定,几乎没什么大的波动。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这些厂家不想降价吗?
答案很简单:不是不想,是实在降不动了。
这个价位的车型,本身就是靠走量来赚钱,单车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可以说是“贴着成本在卖”。
你再让它降个一两万,那可能就真的要亏本赚吆喝了。
而且,购买这类车型的消费者,最看重的就是极致的性价比和绝对的低价,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
厂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赠送充电桩、提供金融补贴或者增加一些实用配置等方式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而不是直接在价格上“动刀子”,因为那样会损害本就脆弱的利润体系。
所以说,入门级市场看似平静,实则是在进行一场关于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无声的战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