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路上,公交司机忽然对座位上的乘客说:你知道嘛,咱们这车,去年卖了差不多28万辆。我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这是捷途旅行者的卖货速度。这个数据显示,它用不到两年时间,去年9月上市,到今年7月全球累计大概跑出了28万辆的成绩。我平时也算在行业里混过,觉得这个数字挺得劲——平均下来,每个月也得有一万多辆的节奏(体感估算,不确保百分百对)。
说到这,我倒想问个问题:你知道吗,这车在某些城市还是拼价格拼配置拼得挺拼的。前几天和朋友喝酒,他说:买个方盒子SUV,15万左右就能拿到带后桥差速锁、硬派造型、配置还比合资车多的车。而且,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过几张车型配置表,差不多13-15万这个区间,捷途旅行者的配置门槛其实比不少合资都市SUV都阔气。这让我想起,去年我自己看过一些二手车市场的样本,三年车龄的旅行者,比同价位的城市SUV还能卖多点钱,好像还高出8%左右(估算,样本有限)。
这点挺怪的,为什么定位是平民也能牛逼的车型,卖到二手还能卖个好价?我猜,除了配置硬、价格实在,可能还因为它的造型硬派,有一股越野范儿。你说,这样的设计,真的能打穿15万级市场么?我觉得未必。捷途的打法,像极了比亚迪用宋PLUS在基础市场打基础,然后用唐冲高的策略——先抓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再逐步走向高端。只是比亚迪背后有技术撑腰——电池、驱动系统、底层平台;而捷途,能不能在30万价位上,有足够的技术亮点,还得打问号。
咱们都知道,30万+这个价位,是不止拼配置,还得拼品牌的感情和售后。你爱宝马、奥迪,还是喜欢凯迪拉克?这差距有时候不只是牌子那么简单。捷途在全国有800家网点,一半都在三四线城市,支撑个高端客户的售后,压力挺大。想象一下,一个3.0T插混、真三把锁的坦克400 Hi4-T,能卖28.5万,还带个插混系统。这个比照下,捷途的2.0T+8AT组合,怎么解释多出来的10万差价?你说,科技感、品牌溢价,还是服务体验?我估计,奇瑞内部正在拼命想办法。
说到服务,我还挺在意,奇瑞能不能在这方面补上短板。之前听说,旅行者的首批车主,享受的是终身免费保养和贵宾通道。这是在给售后写信用卡预警,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普通品牌。但你知道,高端市场的玩家,其实更看重的是体验——压力测试,试雨、试泥、试空气悬架的质感。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奇瑞的这波铺设,真能打出高端感吗?市场永远喜欢敢拼的人,但越拼越冒险,也容易夹手。
我曾经幻想,如果纵横能在30万市场,真的做到技术突破:比如自家的纵置平台、空气悬架,带插混推出来,倒真的值得喝彩一番。反正我觉得,纯粹靠精装修、颜值高,市场大概也就差不多透支品牌信任了。消费者的心思,早就变了,从贵点没关系,只要值得变成值不值,再贵都要靠谱。这一点奇瑞该想想。
你有没有想到,或许奇瑞把那波以配置取胜的策略,真是想把客户圈在买得起的豪车里?毕竟,15万能买到带后桥差速锁、硬派外观的车,试问还有多少真实货能比拼?这也是一个问题:真正能靠心动买单的消费者,是不是被充满性价比的诱惑征服了?还是只盯着品牌印象?
我觉得,市场奖励的始终是敢吃螃蟹的人。可螃蟹有时候夹手,不见得就会成功。捷途旅行者已经用实际成绩证明,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破圈。但如果奇瑞想把这个成功复制到30万级别,就必须有硬核的技术和服务保障。否则,可能只是在用外壳泡沫,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你是不是也觉得,车企越到高端越难突破?毕竟,消费者要的不只是差不多的配置堆砌,更是那份值得信赖的心安。
这车到最后变成了情感票,还是拼了拼真货,剩下的时间告诉我,你认为高端市场里的自己人,还能靠点什么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