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如果您去买新车,肯定会发现销售人员的话术里多了几个新词,比如“国六b排放标准”、“绿色环保”、“超低油耗”。
听着这些,感觉自己买的不仅是一台车,更是一份对蓝天白云的社会责任,心里头还挺自豪的。
可不少车主开开心心把新车提回家,还没过多久就发现不对劲了:车子开着越来越没劲,油门踩下去软绵绵的,跟踩在棉花上一样;油耗也莫名其妙地往上涨,有时候甚至比以前的老车还费油。
等到仪表盘上一个黄色的故障灯亮起,开到4S店一检查,答案往往让人大跌眼镜——颗粒捕捉器堵了。
这颗粒捕捉器,英文名叫GPF,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简单来说,这是为了应对咱们国家严格的“国六b”排放标准而出现的一个装置。
这个标准是好事,为了保护环境,对汽车尾气里一种叫“颗粒物”的污染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M2.5)要求特别高。
这就给汽车厂家出了个大难题。
有些厂家的发动机技术,一下子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怎么办呢?
为了能让新车顺利上市销售,他们想出了一个看似聪明的“补救”办法:在汽车的排气管里,加装一个用陶瓷材料做成的、非常细密的过滤网。
尾气从这里经过,那些细小的颗粒物就会被这个“滤网”给拦截下来,这样排出去的气体就干净多了。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给汽车的排气管戴上了一个高规格的“口罩”,物理过滤,简单直接。
听起来似乎很完美,既环保又高效。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口罩”上。
首先,它直接影响了我们的驾驶感受。
您可以想象一下,让您戴着一个很厚的口罩去跑步,是不是会觉得喘不上气、特别费劲?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
排气管被这么一个装置堵了一下,排气就变得不那么顺畅了,发动机的“呼吸”受到了阻碍,输出的力气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很多车主的直观感受就是车子变“肉”了,加速反应迟钝,超车的时候信心不足。
有专业机构做过测试,像大众探岳的330TSI车型,装了颗粒捕捉器之后,百公里加速时间比老款慢了零点六秒以上。
这半秒多的差距,在日常驾驶中就是实实在在的动力损失。
动力下降还只是其一,更让人头疼的是油耗的增加。
发动机排气不畅,就像人憋着气干活一样,需要使出更大的劲儿,这自然就要消耗更多的燃料。
尤其是在我们国内大部分城市的拥堵路况下,车子总是走走停停,发动机转速上不去,排气温度也达不到足够高的水平。
这就导致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堵在滤网上的那些颗粒物,本来是需要通过高温来烧掉,实现自我清洁的,这个过程叫“再生”。
但在低温、低速的市区路况下,这个“再生”过程很难被触发。
于是,颗粒物越积越多,排气阻力越来越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油耗也就跟着水涨船高。
不少车主反映,在市区通勤,油耗比预期高出百分之二三十都是常事。
本想着买辆环保车能省点油钱,结果反而在这上面花了更多。
如果说性能和油耗的代价还能勉强接受,那么接踵而至的维修保养费用,可就是实实在在的钱包“大出血”了。
这个“口罩”用久了,堵得严重了,就必须得处理。
当仪表盘上的故障灯亮起时,就意味着您得去修理厂了。
到了4S店,工作人员会告诉您需要做一次“强制再生”,也就是用专门的设备来强制清理堵塞物。
这个项目的费用通常在五百元左右,即便去外面的修理店,也得花个两三百块。
这还只是堵塞初期的“小毛病”。
如果堵塞得实在太严重,或者经过几次清理后效果依然不佳,那就只能选择更换整个颗粒捕捉器总成了。
这东西可不便宜,即便是普通的国产品牌或者合资品牌的家用车,换一个的价格也得六千元起步。
如果您的车是豪华品牌,那情况就更复杂了,因为它们的颗粒捕捉器往往和更昂贵的三元催化器集成在一起,一旦需要更换,费用轻松就能达到两三万,甚至更高。
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为了一个当初宣传的“环保”标签,却要承担如此高昂的潜在维修成本,这让很多消费者感到难以接受。
更让人觉得无奈的是,为了伺候好这个娇贵的装置,车主们还被迫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用车习惯。
您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只在市区里短途代步了。
4S店的售后人员会反复叮嘱您:“您这车,最好每个月都抽时间上高速跑一跑,保持高转速开个二三十分钟。”他们管这叫“烧一烧”,目的就是为了让排气管达到足够高的温度,好启动“再生”程序,把堵塞物烧掉。
于是,很多原本只想买车上下班代步的城市用户,现在却不得不在周末的休息时间,特意开车去高速上“兜风”,这无疑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燃油成本。
此外,在燃油和机油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挑剔”。
为了减少颗粒物的产生,厂家会建议您加注品质更好、价格也更贵的98号汽油,并且必须使用专门的“低灰分”机油。
这种机油的价格,通常要比普通机油贵上三成左右。
这一笔笔额外的开销累积下来,远远超过了当初可能节省下来的那点油钱,让人感觉买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供养的“活祖宗”。
最引人深思的是,并非所有车企都采用了这种“打补丁”式的解决方案。
有些车企因为技术储备不足或为了控制成本,选择了最简单的加装滤网方案,甚至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
比如某些车型因为将颗粒捕捉器安装在了远离发动机的排气管中后段,导致工作温度常年偏低,再生效率极差,堵塞问题频发,引发了大量的用户投诉。
但与此同时,也有像马自达这样的一些车企,选择了另一条更艰难但更负责任的道路。
他们通过深入研发,优化发动机本身的燃烧技术,比如其独创的压燃技术,从源头上就大大减少了颗粒物的生成,从而无需加装颗粒捕捉器就能满足严苛的国六b标准。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和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总而言之,我们支持国家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而推行的环保政策,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环保的实现方式,不应该以牺牲消费者的驾驶体验和增加其经济负担为代价。
当一项技术在宣传中被描绘成“绿色先锋”,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变成了性能的“绊脚石”和维修的“无底洞”时,我们就需要冷静地思考,这到底是真正的技术革新,还是车企应对政策的权宜之计。
真正值得推崇的环保,应该是从源头着手,通过扎实的技术研发,在提升效率、降低排放的同时,不给用户增添额外的麻烦和开销。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在面对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时,或许也应该多一份审慎,多问一句:“您说的这些都很好,但万一那个叫颗粒捕捉器的东西堵了,这笔账,最后该由谁来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