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路过临江市一家新开张的二手车卖场,车里灯都还亮着。推门进去,一位销售我打招呼:现在补贴活动还在,别错过啊,这个价格能省不少。我随口回应:就是说,真动心了。其实还犹豫,因为心里总觉得这场补贴像打折季的水果,时间一长就觉得有点不可信。
看了看微信通知,沈阳那个迎中秋·庆国庆补贴时间又延长了几天,直到了10月10日。估算一下,从9月20日开始投放的资金,总额度达到了两亿多元。这个额度,放到我这一线生意中,类似于供应链上临时的热销补贴——每天投放250万,自动滚存,像是厨房里的油倒不完,剩下一点点就留到第二天用。
你知道吗?其实这个补贴资金就像是用先到先得的排队机制,毫不留情。你有个客户要买车,资料都准备好,就是看政策什么时候到账。日常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钱其实最终变成了买家的实际利益——折扣、优惠。比如某个朋友去年买车,他那辆SUV,原价十万左右,补贴后实际付了九万多。
我特别注意到,这次补贴和国家、省的置换补贴可以叠加用,也就是说,不少人可以叠加享受优惠。这比我之前想象中简单点,有趣的是,供应链的博弈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厂商愿意让利,反倒是为了把即将到手的订单变成销量,毕竟销售压力在那儿。
说到这里,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沈阳的补贴,很多车企都偷摸调价,给优惠,让我一个朋友买了辆新能源车,实际价格比原价降低了将近8%,其中包含各种补贴叠加。其实就像买水果,价钱浮动很大,不能只盯着标签。你知道,去年我还听修理人员说过:车子质量好坏,跟价钱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后续维护成本。
这我就想问:在补贴政策下,哪些款式会更香?这其实挺难说的。因为厂商也在想办法,把库存清出去。还有一个我未细想过的点——那就是供应链里那些隐形调节——比如压缩主板成本,改用更便宜的零件,就像手机换个屏幕,品质可能打折,但一看便宜。
你觉得,购车用户真的会因为补贴而多买几辆?我心里其实存疑,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主动关注这些潜规则。另外一方面,价格那点儿变动对于心里敏感的消费者,可能是决定因素。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有一张照片,就是那辆我说的朋友买的新能源车,在展厅里,车身闪闪发亮,正准备上牌。那天经理跟我说:现在优惠多,要是再等等,可能优惠就没了。我自嘲:其实是不是有点瞎折腾?政策一旦结束,价格马上回升,这其实也是风向标的一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咦,新能源和燃油车之间,补贴差别么?其实差别挺大的——新能源补贴多,燃油车补贴少,但后者的折扣更实在。这让我有个疑问:这两个补贴渠道,会不会让一些厂商暗中操作,比如把新能源车型先放在促销中,燃油车就用价格战应对?(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在想,补贴和价格策略,究竟哪个才是企业的杀手锏?其实可能都不是。最关键的,还是销售端的配合和消费者的心理战。看到政策公告,心情总是会被影响的,像我朋友说:只要能省钱,啥都干得出来。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这次活动持续到国庆节前后,时间越拉越长,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定促销期限。你觉得,这会不会让买家变得犹豫不决?毕竟,大家都知道,越到优惠一少,心态也就变了。
还在想,未来这种补贴会变成常态么?大概也有点盲猜:不管怎么说,制造商其实更喜欢提前锁单,用补贴吸引客户,然后再慢慢抬价,像养宠物一样,先投好料,后续也就没得理由说不。
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买车,最关键的还是心态和折扣操作?其实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观望,要不要再等等。你会不会因此少了那几次真心喜欢的车?其实挺典型的,就像打折收银台,感觉特别值。
我还在想,算个粗略的心算:一辆车如果原价十万,补贴两万,最低能省到八万多一辆汽车。一年销售达到了一百辆,差不多能多卖出20辆,折合节省成本或利润,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用我那接车的修理工的话说:这车买不买,得看心情和钱包。的确。
但,买车这事儿,除了这些政策刺激,更重要的还是用车感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细节。比如车内的隔音,到底好不好?座椅舒服不舒服?这些才是我会建议买家多准备点体验的地方。
我觉得,未来会不会联想到的一个疑问:政策一收,一切就回到原点?还是会变成常规福利的一部分?谁都说不清。倒是觉得,车子那点微小的改动——像天窗的触感、空调的气味——才是最真实的消费密码。
在这么多窗户、折扣、补贴之中,最后你会觉得,买车是不是就变成了政治任务玩笑?还是说,这股实惠能真切到你的心里?这,也是个值得想想的问题。
(这段有点跑题,但大概意思就是,补贴成了我们的日常,真买不买,还是得靠自己实际感受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