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眼光跟以前可大不一样了。
过去咱们看的是啥?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硬不硬,决定了一辆车的好坏。
可现在呢,你走进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店,销售聊的都是智能座舱、自动泊车、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这说明啥?
说明汽车这个“老物件”,正在经历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它不再只是一个把你从A点送到B点的铁壳子,更像是一个长了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
在这场变革里,华为无疑是那个最耀眼的“技术明星”,它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多人心里就是“顶配”的代名词。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个挺让人纳闷的现象出现了:同样是用了华为的技术,为什么有的车开起来就特别丝滑、特别聪明,感觉人车合一;而有的车就感觉有点别扭,像是穿了一件不合身的昂贵西装,总有点“水土不服”的感觉呢?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难道是华为的技术还分“三六九等”?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看看广汽和华为捣鼓出来的“华望模式”,到底是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特效药”。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知道华为跟汽车厂家合作,主要有几种“姿势”。
第一种,是最简单的“供应商模式”。
这就好比你家装修,你看中了某个大品牌的开关插座或者灯具,你把它买回来,让你自己的电工师傅给你装上。
华为就是那个卖“顶级零件”的,比如激光雷达、计算平台这些高科技玩意儿。
车企买回去自己研究、自己集成。
这种模式下,最终效果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得看车企自家工程师的“手艺”怎么样,能不能把这么好的零件用明白、用到位。
第二种,是名气很大的“HI模式”,也就是“Huawei Inside”。
这个就深入多了。
华为不光是卖零件,而是提供一整套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这就好比你家装修,你不仅买了那个大品牌的灯,还请了他们品牌方的技术顾问来现场指导你家电工怎么布线、怎么安装,确保灯光效果能达到最好。
理论上,这已经很不错了。
最早跟华为这么玩的,就有广汽。
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问题。
车企有自己一套成熟的研发和生产流程,华为的技术团队就像是“外援”,双方虽然目标一致,但沟通起来总隔着一层“部门墙”,一个管技术,一个管制造,配合上难免有延迟和偏差,最终产品的体验还是会打点折扣。
第三种,就是现在大家最熟悉的“鸿蒙智行”,也就是以前说的“智选车模式”,像问界、智界这些车,被大家戏称为华为的“亲儿子”。
在这个模式里,华为的角色就更进一步了,从产品怎么设计、技术怎么用,到最后怎么卖、去哪卖,华为都深度参与,话语权非常大。
车企更像是一个拥有顶尖制造工艺的“超级工厂”,负责把华为画好的蓝图精准地实现出来。
这就像一个顶级大厨,自己设计菜单、自己定后厨标准,然后找了个最好的厨房来烹饪,味道自然是最正宗的。
但即便如此,厨房毕竟不是大厨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生产制造的细节、供应链的管理,终归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隔阂”。
所以你看,从“卖零件”到“给方案”再到“当半个老板”,华为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那个“水土不服”的核心问题。
而广汽,作为最早和华为打交道的“老伙计”,也一直在思考。
双方在这么多年的合作和摸索中发现,要想真正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光是技术上的合作还不够,必须得来一场更彻底的变革。
于是,“华望模式”应运而生。
这个“华望模式”到底新在哪呢?
咱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第四种,也是最彻底的一种合作方式。
它不再是谁听谁的,也不是简单的技术买卖,而是广汽和华为决定“合伙开一家新公司,从地基开始,共同设计和建造一座全新的大楼”。
这家新公司就叫“华望科技”,广汽这位造车经验丰富的老将占股51%,掌握着造车的主导权;而华为这位技术天才则占股49%,以最核心的伙伴身份深度绑定。
这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和一个顶尖的智能家居设计师联手,不再是你设计完我来盖,而是从第一张图纸开始,就坐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两个字——“融合”,是体系层面的深度融合。
以前的合作,更像是“机械拼接”,把一个智能系统硬塞进一辆车里;而华望要做的,是“有机生长”,让智能系统从一开始就像是汽车的“神经”和“大脑”,和车辆的“骨骼”与“血肉”一同发育,最终长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华为拿出了自己的两套“独门秘籍”——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体系。
这两个英文缩写听起来挺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套科学高效的“干活方法论”。
先说IPD,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超级项目管理工具”。
想象一下,以前车企造车,是搞设计的画完图,交给搞工程的,搞工程的再传给搞生产的,一环扣一环,像个流水线,中间一旦出了问题,要返回去修改,非常耗时耗力。
而IPD的玩法是,在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就把所有相关的人,无论是搞设计的、搞软件的、搞硬件的、管生产的、管质量的、管采购的,全都拉到一间大办公室里,大家面对面坐着,一起干活。
比如,华为的智驾工程师说:“为了实现更好的视野,我要在这里装个摄像头。”广汽的工程师马上就能回应:“这个位置会增加风阻,影响能耗,而且下雨天容易脏,不如我们把它整合到后视镜下面,效果一样,还更美观。”这种“物理上在一起办公”的方式,彻底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把过去可能需要几个月来回沟通扯皮的事情,在几小时内就解决了。
这就保证了智能驾驶系统和整车底盘的调校,从“娘胎”里就是完美匹配的,而不是后期再费劲地去打补丁。
再说IPMS,这就更贴近咱们老百姓了。
它解决的是“造什么车”的问题。
传统造车,很多时候是工程师觉得“这个功能很酷,我给你加上”,但用户是不是真的需要、真的觉得好用,那就不一定了。
而IPMS的理念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它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去洞察大家在用车时真正的痛点和需求。
比如,大家普遍抱怨车里的手机没地方放,或者充电不方便,那好,华望在设计新车的时候,就会在一开始就把一个位置绝佳、自带无线充电、角度还能调节的手机支架给设计进去。
这样造出来的车,每一个功能都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你的问题,让车子用起来更舒心、更懂你。
所以,广汽和华为搞的这个华望模式,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再是简单地讨论“用谁的技术”,而是上升到了“用什么方法造车”的层面。
它把华为在IT领域验证成功的、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完整地植入到了广汽深厚的传统汽车制造功底之中。
这是一种真正的强强联合,是一种“化学反应”式的深度融合。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未来华望造出来的车(据说2026年就会有轿车和SUV问世),它的智能化体验和驾驶感受的匹配度,理论上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会让你觉得这台车天生就该这么智能,这么好开。
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探索,它为传统车企和科技公司如何更好地走到一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