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到北京,夏天三十多度,三个人加一堆设备,就这么一场实打实的路测,把智己LS6增程版和特斯拉Model Y拉到了一起。没讲道理,就是直接比续航:一路高速加市区,谁跑得远谁赢。最后结果出来,坊间一片热闹——智己LS6一口气跑了1264公里,全程没补能,Model Y跑到390公里电量告急,中途停三次充电,最终累积里程才1139公里,实际比智己少了25公里。
说到电动车续航,不少人头疼得很,买之前信心满满,结果一到冬天或者跑高速,续航直接透心凉。以往听到厂家号称续航多少多少,长期用户却不得不时刻瞅着电量,恨不得每次出门都带着充电桩。现在智己拉出来的这个成绩,等于给电动车“续航焦虑”敲了个警钟:不是电车不能跑长途,是技术真追上来了。
那智己LS6这套“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到底有啥门道?首先电池用的是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66度大电池,纯电动状态能撑450公里。家里有桩的,平常一周充一次,足够城市里用。如果真要拼了命跑长途,发动机这时站出来顶班,油箱加满,全程不需要停下充能。这发动机也是上汽自造的,号称用上了跟保时捷一致的涡轮技术,汽油还可以加92号,买油也不用挑贵的。两套动力互相弥补,电池快光了还有油顶着,照样狂奔,人还不用给电量让步。
最让人稀罕的,是它快充居然能15分钟灌进310公里电量,不吹不黑,几乎跟超充桩打得有来有回。要知道,平时在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可堪比国庆堵车。特斯拉超级充电也很快,但实际路测下来天热跑不起,空调开着不敢撒欢,Model Y这回也是,开到390公里就瘫了,期间还得停三次选慢充补电,全程算下来,比智己少跑25公里,实锤验证:理论归理论,实际跑路见真章。
有人问,这智己是不是吹过头了?看配置和成绩,真不能小瞧它。高温暴晒,车里还是空调22度,电耗稳定在12.4度每百公里,油耗仅仅5.7L,一箱油+一块电池顶过去,全程没拉胯。市区、高速都拼过,油电自由切换,还能保持275.5千瓦的动力输出,亏电状态下也不会肉,不用跟别人一样,电池快光了动力跟霜打的茄子似的。
如果有家充电桩,这车用起来跟普通纯电车一样,优哉游哉。没桩也不拧巴,上油站一灌,发动机自己发电,车照样跑。就算过节高速堵成一锅粥,别人还在服务区排队充电、刷微信,无线电里说快了慢了,智己这边直接开过去,讲真,这对于一大堆没条件装桩的中国家庭来说,确实是块心病的特效药。
这几年电动车都在喊“技术大跃进”,续航高不是新闻,充电速度是核心竞争力。但实际体验可没那么简单,不少买了纯电的朋友,冬天续航掉一半,高速上经常担心电池底气不够,空调都是最低档开着。特斯拉的用户也常吐槽长途太不方便,不敢造次。但智己这次实测,算是把规则推翻了一半,给那些担心续航的人吃了颗定心丸。
其实,对于现在国人买车心态来说,能不能跑远才是硬指标——谁愿意大冷天在高速上瑟瑟发抖?有多少人买电车又被充电桩给“倒”了?快充遍地撒网是一回事,实际充电速度和充电排队又是一回事。而智己这一套,用油电自由切换,纯电能撑城里,增程顶住远途,不用看天气,不用有桩,还能吃到政策补贴,噱头有点意思了。
有人关心售价,毕竟技术新不是白来的,增程工作原理复杂,电池还不小,定价肯定水涨船高。但如果能“省着用油,一周充一次电”,油耗又低,随时变身成燃油车兼电动车“两用”,日常堵车不怕亏电,周末跨城不用特意查充电桩地图,大部分人确实可以“一车应万变”。
说到底,这场从上海到北京的路测,不仅数据过硬,还把中国家庭用车需求摆在了台面上。实际上现在国家对增程技术格外扶持,补贴、快充站布局都侧重“油电混合”,连小鹏等一众品牌都追着加快充速率。而现在看,比充电快慢,更要看实际路跑能不能扛住。不少新势力都摸到了“增程+快充”这条路,都是希望能彻底摘掉电动车最难缠的标签——续航、充电焦虑。
如果智己LS6的这些技术能量,真像实测里表现得这么靠谱,那以后自驾游、长途拉货再不用纠结路上没电、充电桩紧缺、充电超慢。要是还能保持现在的油耗、电耗优势,一车顶三车,也不是空口白话。唯一剩下的悬念,就看实际上市后的车主口碑了——厂家的数据再漂亮,落地才是王道。
自从电动车流行起来,续航焦虑、充电难题一直像牛皮癣一样缠着消费者。纯电蹿升的这几年,谁家能解决长途难题就能攒口碑,谁家敢顶着出新技术都容易抢到市场前排。这次智己和特斯拉的“拉力赛”,算是把电动车续航从“神话”拉回“人体实验”,用一组硬碰硬的数据说话。
当然了,中国市场的大头其实还在“刚需用户”,买得起车装不起家桩的太多太多。新技术能否真普及,最终还是看大路上用得起来的实际体验,不是实验室里的纸面数据。跑高速用电和用油,亏电状态下动力有没有掉链子,高温低温表现,都是买家用脚投票的硬指标。
放眼别的品牌,增程这条路已经被验证是一条靠谱选择。小鹏G9增程版充电得二十来分钟,还没智己快;理想也在往增程推进,充电体验再快,也没办法彻底消灭用户对长途的焦虑。就算是特斯拉,起家于纯电快充,但靠着超级充电桩,遇到用车高峰或者极端气温时也难免尴尬。这次路测,就是现场拆穿了“理论大于实际”的遮羞布。
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买车不看技术吹得多牛,看的是谁能帮我省钱、省事、不添堵。随着政策补贴向“增程”倾斜,快充桩再跟上,油电自由的方案才是解决电动车普及难题的钥匙。智己LS6拉出了这样一组数据,等于给电动车市场投了一枚“深水炸弹”,让其他品牌不得不跟着调速、升级技术,不然就落后了。
从路测到实际体验,智己这套“油电混合快枪手”模式,既能弥补纯电车的短板,也能让用户摆脱油车的限制。技术到位,体验不打折,别说上海到北京,周末来次长途、假期带娃出游,也能做到“不慌不忙”。未来市场不缺竞争者,但谁能真正打破续航焦虑,谁就能赢得人心。
这一场比拼,智己算是赢在了技术和体验的结合点上,但能不能长期领先,最终还是看用户会不会买账。跑得远、充得快、用得方便,这才是中国人买车真正的刚需。如果能做到“油电无虑”,电动车真的可以从高端产品变成大众日常工具,也许,这一局的胜负还早得很。
最后,汽车是真正用来开的,有多能跑才算数。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