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哪个想不开的机构,发了篇关于汽车电磁阀的行业报告。讲真,这玩意儿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从某个三流科幻小说里临时工的腰带上拆下来的零件。但就是这么个东西,一篇报告愣是写出了几万字的PEST和波特五力模型,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质问地球人你们是不是就喜欢整这些花里胡哨的。
这份报告的核心就几个数字:全球市场小五百亿美元,中国市场一百来亿人民币,产量需求都在涨,均价一套25块8。
诶,就是这个25块8,让我瞬间就悟了。我好像看到了这个行业的本质,那不是什么蓝海,也不是红海,那是一片血海,而且是已经开始涨潮,准备淹死所有人的那种。这根本不是行业报告,这是一封写给所有从业者的战斗檄文,标题我都想好了,叫《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所谓汽车电磁阀,说白了就是个高级点的开关,控制车里各种油液气体的流动。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经脉里的一个穴位,或者更直接点,一个压缩毛巾,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给点电信号,它就“Duang”一下膨胀了,通路打开,神功大成。听起来很重要对吧?是是是,确实重要。但这个世界最荒诞的地方就在于,越是基础且重要的东西,往往越不值钱。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你重要,所以所有人都在做。当所有人都下场之后,最好的竞争手段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营销,是直接掀桌子。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让大家都没得吃。
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法则,一种掀桌子式的竞争。25块8一个,你觉得这里面还有多少利润空间?我告诉你,有。因为马上就会有人报出24块8,然后是23块8,直到把价格干到所有人都只能靠退税活着。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见过太多这种故事了。一开始大家还讲究体面,搞技术差异化,搞品牌溢价。后来发现,嗨,不装了,摊牌了,在绝对的低价面前,所有花里胡哨的东西都是异端。
车企们现在的心态就是发疯。他们不是在造车,他们是在修仙渡劫。雷军老师是闪电战,李斌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理想直接把冰箱彩电搬上车。你以为他们在卷用户?错了,他们是在逼疯自己的供应商。每一分钱的降价,都是从这些做电磁阀、做螺丝钉、做玻璃的兄弟们身上割下来的肉。
这个场景特别魔幻。你可以想象一个画面:蔚来、小米、比亚迪这些大佬,围坐在一张桌子前打牌。他们打的不是牌,是自己的命。突然,一个大佬喊了一声:“我不过了!”然后直接掏出一把刀开始捅自己,血溅得对面满脸都是。这就是现在的价格战。他们就是要用自己的血,去逼死对手。而那些供应商,就是桌子底下瑟瑟发抖的蚂蚁,大佬们一跺脚,死一片。25块8,就是大佬们跺脚的声音。这他妈的还怎么玩?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我拿一个25块钱的破阀门,扯什么黑暗森林和修仙,好像是有点用力过猛了。但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你以为车企在搞技术?不,他们在搞玄学。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本人。会买这些品牌的人,根本不在乎你的电磁阀是日本的还是德国的,是25块8还是52块8。他们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跟你们不一样”的幻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国产车,还处于一个“性价比”的诅咒里。所以他们只能疯狂压榨产业链,把一个电磁阀的成本从一个汉堡压成一杯可乐。加大,加大,加大!配置要加大!价格要减小!减小!减小!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食物链上的所有生物,都在进行一种自我毁灭式的进化。
讲真,我最近看那个酱香拿铁,就觉得这世界越来越抽象了。
所以,别信报告里那些什么“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这种增长是带血的。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来说,增长的不是利润,是风险。是今天你多卖了10万套,明天就可能因为车企的一个新决策,直接背上几百万的库存。这不叫生意,这叫赌命。
那你说这种局怎么破?破不了。我跟你讲,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于激光雷达或者什么AI大模型,自动驾驶的未来在于老头乐。只要有个大爷骑着老头乐往你车前一躺,你所有的算法都得宕机。因为现实世界,它不讲逻辑。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
同样的道理,电磁阀这个行业的未来,也不在于什么技术壁垒、人才壁垒。在掀桌子式的竞争里,唯一的壁垒就是你比对手更能熬。不是比谁活得好,是比谁死得慢。大家都在水里憋气,就看谁能最后浮出水面。
所以那份报告的结论,什么投资建议、营销策略,在我看来都挺苍白的。真正的策略只有一条:别信大佬们画的饼,别听他们讲的故事。他们跟你谈梦想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把你的成本再降两毛。最好的生存之道,不是去研发什么牛逼到太阳都要一个趔趄的新技术,而是找到那家最不可能先死的车企,像藤壶一样死死地扒在它身上,成为它身体的一部分。不要试图成为学霸,成为学霸旁边那个抄作业抄得最快还不被发现的学渣,就够了。
因为在这场战争里,能过,就是能过。活下去,比什么都典中典。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