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公里!比从北京到德州还远,这竟然是如今部分电动车宣传的续航里程。想想只用充一次电,就能跑上整整一天,这不禁令人心生向往。但,这些动辄宣传“300公里、500公里”的长续航电动车,真的这么万能吗?到底是科技的突破,还是营销的夸张?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揭开电动车续航大战的真相!
在电动车市场,续航里程可谓“神仙打架”。一边是厂家甩出“能跑300公里、500公里”的豪言壮语;另一边,用户则纷纷吐槽:“实际跑到一半,就得推着回家了!”两种声音针锋相对,到底谁在说实话?续航数据究竟从何而来,和我们实际体验为什么差这么远?这里面猫腻不少,我们得慢慢扒。
说个真实例子,小牛的一款车型宣传续航170公里,听着不错吧?可用户实测后才发现,智能灯光一开、速度稍快点,只跑了110公里。这究竟是技术问题,还是宣传有猫腻?往下揭秘这场续航内卷的套路。
要弄清为什么宣传续航与实际续航差别巨大,我们得先搞明白它们的“出身”。厂家宣传的续航,大多是在“理想状态”下测出来的,也就是所谓“实验室工况”。具体来说,这些条件可能包括:匀速在25km/h,没有任何负重,关闭所有用电设备,甚至连天气都是温度适宜的晴天。现实生活呢?稍微载个人、摔个坡、开灯、开空调,续航立刻缩水。
再来看普通用户的反馈。比如北方的小刘,买了一辆雅迪冠能星舰S80,当时冲着“230公里续航”下了单。北京的冬天开起来,他发现实际只能跑150公里,根本不够用。一番打听后才知道,冬天低温下电池的充放电能力会下降。只要开了灯或爬坡,就得掉续航。小刘气得直摇头:“难道宣传里程是按春秋天、平地、不载人测出来的吗?”
没错,这样的续航缩水不是个例,而是行业的普遍现象。用户和厂家成了“一个要个真实,一个吊着胃口”,这种矛盾让续航之争开始升温。
随着电动车续航战升级,厂商们试图通过技术升级来抢市场份额。但实事求是地技术进步远赶不上宣传速度,于是一些套路开始横行。
某些车款的标配是普通版电池,宣传却用高配版的数据来标榜性能,暗中给消费者下“兑水续航”的套。以雅迪的例子为典型,“230公里”续航对应的其实是高配锂电版本,用户购车时多选了畅销的中配版本,发现实际最多跑120公里,再回头研究才发现广告图下面有一小行字标明:“各续航状态以对应电池类型为准”。这就好比你去饭店点了一杯橙汁,结果喝了一口才知是“橙汁味饮料”。
另一种套路则是“伪长续航”。比如小刀K8长征版,这个在2021年靠“253公里”跑出了市场眼球,但两年后电池技术不升级的情况下如何延续竞争力?厂商都没给出答案。业内评论直戳要害:“老技术干别的让路,非要靠噱头忽悠消费者,长久市场容量其实没法延续。”

表面上,厂家在火热地推销效率提高、容量加大的最新锂电池,消费者得到的却是“理想的实验产品”,宣传和现实继续割裂,问题似乎没能真正改观。
就在消费者对“长续航”的认知逐步变得谨慎时,2022年底,行业的一场“续航之战”引爆关注——涉及比亚迪支持的立马H5三代远航版,自称“千里一点电”。530公里的记录又摆消费者面前,这是突然突破了吗?

然而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这种夸张的续航测试,大多是在极限条件下跑出来的。立马H5三代远航版能跑530公里,前提是速度不超过30公里/小时,关闭大灯,甚至不使用任何“高耗电”的配置,就连车载音响也别想开。用户真的开到这种理想路况的几率有多大?和中彩票差不多而已。
媒体爆出一些实测数据:正常骑行,这款车的有效续航在350公里左右,折算下来缩水幅度将近50%。这台电动车有一个尴尬问题:重!包含电池和车身重量,接近100公斤的“大家伙”让不少女性用户直呼“扶不动”。
更夸张的是价格,1.5万的售价已经和不少城市的二手燃油摩托车重叠。于是消费者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究竟是花钱买电动车,还是真换个摩托车更划算?围绕这一话题,用户争论的声音一波高过一波。
立马、雅迪、小牛们为了争夺市场继续内卷,消费者的耐心却被一点点磨薄。这一轮续航大战后,一些新的痛点显现了出来。
首先就是充电问题。续航长短先不说,那些大容量的电池充电时间也不短。72V120AH的所谓“旗舰电池”,普通家用电源充满需要8-10小时。用户张先生就吐槽:“早晨出门时发现快没电了,中午也跑不出门去取午饭,效率低的一批。”而动辄配套快充桩不仅贵,还增加了日常的维护成本。
其次是售后服务问题。一些品牌打着“终身质保”的旗号吸引用户,但细看保修细则,里面写着“质保仅限首次所有者”“使用非认证充电器则质保失效”等问题条款,像设下了一个个“雷区”。
市场开始出现分歧。一部分人选择在长续航的新科技博弈中观望,另一部分则转向购买预算车型。续航500公里的“猪王炸”,虽然气势如虹,但真正掏钱买单的不算多。
电动车从主打价格战到如今技艺比拼续航,行业看似进步了不少。更长的里程、更高的电池效率,无疑为不少用户解决了短程焦虑问题。
可惜的是,厂商们多少都没坦承一个事实:电动车毕竟不是真正的长途工具。继续制造噱头,把“长续航”的预期推得愈发夸张,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并无实际意义。消费者不过是要个靠谱的代步工具,而不是每月实验“续航缩水”和实测无奈都有什么“新高度”。
今天的电动车续航之争,你怎么看?买条日用品却卷进科研挑战赛里,坑消费者真的合理?提倡用户自己学会筛选“宣传套路”,还是该逼厂家拿真诚说事更重要?欢迎评论区见分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