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牛车队的技术总监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盯着显示器上的实时数据。
屏幕上那橙黑相间的赛车像开了挂似的,每一圈都比对手快上0.3秒。
"这帮人到底嗑了什么药?"他咕哝着,把咖啡杯重重撂在桌上。隔壁模拟器工程师探过头来:"头儿,迈凯伦又升级了,这次是变速箱散热系统。"办公室顿时响起一片哀叹。
这种场景在围场里越来越常见。迈凯伦车队就像个学霸,每次考试前不仅复习到位,还能押中题。别的车队还在为今年赛车发愁,他们已经开始研究明年的方案。2023年奥地利站就是个分水岭,那会儿迈凯伦赛车还是个中游水准,跑着跑着突然就开窍了。围场老鸟们至今还记得诺里斯冲线时,车队无线电里炸开的欢呼声:"稳了稳了!这升级包值回票价!"
说到升级,不得不提那套"三次验证"的龟毛流程。新零件先在电脑里跑模拟,数据漂亮了才能上风洞,风洞过了还得在练习赛试跑。加拿大大奖赛前他们带了新前翼,愣是在仓库里憋到奥地利站才亮出来。隔壁法拉利领队看得直咂嘴:"好家伙,这谨慎劲儿赶上我媳妇考驾照了。"结果人家第一场正式使用就刷出最快圈,气得意大利车队连夜开会。
迈凯伦技术总监斯特拉有句口头禅:"甭管黑猫白猫,逮住耗子还得看耗子洞在哪儿。"这位意大利老哥把研发比作做菜,风洞数据是菜谱,赛道表现才是试吃评分。赛车调到第三名的实力,不代表真能站上领奖台。今年西班牙站前,他让工程师把新底板的数据反复核对了二十七遍,连螺钉的扭矩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维修间里小伙子们哀嚎:"老板,再调下去螺丝都要拧秃噜了!"
围场里流传着个段子:红牛的升级包像外卖,点了立马就能上桌;法拉利的像预制菜,看着漂亮吃起来差点意思;迈凯伦的活像米其林大厨,每道工序都得掐着秒表来。还真不是瞎掰,他们去年在银石赛道测试的尾翼,从设计到实战花了整整十周。当时连自家车手都在电台里嘀咕:"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啊?"结果正赛直接包揽前二,把隔壁车队看得直揉眼睛。
最绝的是他们那个"研发相关性"的邪门技术。简单说就是电脑里跑出来的数据,和真车上赛道基本不差事儿。这事儿听着容易做着难,好多车队的风洞数据和真实表现能差出十万八千里。有个工程师打比方:"就像用美颜相机拍证件照,看起来浓眉大眼,到车管所立马现原形。"迈凯伦愣是把这套系统玩出了花,每次升级都跟拼积木似的,新零件往老车上一装,嘿,严丝合缝!
斯特拉办公室里挂着张老照片,是十年前车队垫底时拍的。现在他天天拿这个教育新人:"看见没?当年咱们的赛车慢得能让安全车超车。"如今车队上下都养成个怪癖,越是顺风顺水越爱挑毛病。英国站夺冠后,空气动力学组连夜开会找缺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说:"第三计时段还能再快0.15秒。"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输了比赛。
围场里其他车队也不是吃素的。红牛最近开始挖迈凯伦的墙角,开价都是百万英镑起步。奔驰干脆把研发周期砍半,学着搞起了小步快跑。最逗的是阿尔品车队,直接山寨了迈凯伦的尾翼设计,结果自己装上车愣是跑不出效果。赛车这玩意儿就跟火锅底料似的,看着配料表一模一样,涮出来的肉它就是差股劲儿。
眼下还剩十站比赛,积分榜上迈凯伦领先的优势够别家车队追到地老天荒。不过斯特拉照样天天在车库转悠,逮着人就问:"这螺栓是不是还能再轻两克?"有人开玩笑说照这么发展下去,怕不是哪天赛车能轻到被大风吹跑。这话传到技术部,真有几个工程师开始研究防风设计——您说这帮人是真轴还是假轴?
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