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故事像极了耐心耕耘后的花开,其背后有太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政策、技术与市场共同奏响的一场跌宕起伏的大合唱。

“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驾

先从一个场景讲起吧:在比亚迪的某个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操作着机器人手臂,传送带上飞速移动的电池模块正被精准地组装到车辆核心区域。工厂的利用率高达80%到85%,优化了每一个铜板的成本,哪怕在全球范围这也算是“得劲”的效率。仅仅十年前,比亚迪还只是较小规模的国产汽车制造商,而今天它已然成为中国汽车出口产业的重要一环。比亚迪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个品牌,而是一种中国制造的姿态——技术创新和市场转型的胜利。

但这故事,不能只看一个制造商。咱们得倒回去看整个行业的登场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汽车工业刚刚缓缓拉开序幕,那时还没有今天全球化的气势,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打破了行业禁锢,允许企业自主生产,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汽车公司进场。不少人可能忘了,当时外国汽车集团赚得盆满钵满——以大众集团为例,他们中国分公司的营业利润从2006年的区区1.43亿美元猛增到2011年的34亿美元。外国品牌几乎瓜分了中国新车市场,2009年前后,它们依然占据62%的份额。那时的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里太不起眼。

“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驾

可这棋局偏偏在短短十年内发生了急转弯。到今天,中国的本土汽车品牌居然占了市场的三分之二,你难以想象背后发生了什么。这事儿多半要归因于政府看得准、扶得狠。那个关键的转折点大概是2009年,当时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车的发展,出台政策补贴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车型和插电式混动汽车。一个明显的目标是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同时摆脱核心技术掣肘。这就像下了一盘很远的棋,眼光够“辽阔”。

比亚迪的转型就是典型案例。它不仅将电池和芯片整合到自家供应链,还通过技术升级将价格降低了30%。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效模式使得国产车在国际市场竞争里渐露锋芒。要知道,在2024年,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出口五强市场已经包括比利时、菲律宾、泰国、印度和巴西。这成绩单放到十年前,几乎跟天方夜谭一样。

“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驾

但也不是说一切都尽善尽美。美国、欧洲对中国造电动车施加的高额关税,的确让中国品牌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有些困难。就像乌莎·哈利博士分析的那样——虽然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崛起已显现无疑,但布局全球的路不是完全通畅的。咬牙看卡住中国独特竞争力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大环境之下,政策是最重要的助推器。战略与投资平台Automobility的创始人比尔·鲁索曾说过:“在中国,政策、资本和企业步调一致。”类似的话在汽车圈子并不少见,但从国产品牌的发展速度来这不是一句空话。比起冗长的企业周期,中国企业以更短的开发时间实现了技术的迭代,这让大众汽车都难以追赶。2014年,大众在华的销量是比亚迪的八倍多,但今时不同往日,2023年,比亚迪已经将销量超过大众整整90万台。这其中有多少人的努力从最初的不被看好走到今天,如果不是数十批工程师、工厂技师、政策分析师联手,仅靠资本投入这事显然做不成。

“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驾

说个题外话,我们总爱谈中国高铁、电子产品的出口,这些当然是骄傲的资本。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更加复杂,既有勤奋创新的细节,也有耐心织网的宏观规划。不夸张地说,在全球的制造业转型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可能是最具参照意义的一课。

这就是一个关于汽车的故事,也不仅仅只是汽车的故事。它讲了一个国家的抱负,一群人的研发和努力,更提醒我们,每个不起眼的零件背后,都可能是一个行业迈向巅峰的伏笔。

“中国汽车崛起冲击全球制造版图,比亚迪逆袭成赢家背后藏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